近年来,桐城市将党员教育电视片制作作为强化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选题策划、匠心拍摄制作、强化学用结合,打造了一批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精准选题策划,让党员教育电视片更“接地气”。坚持把政治标准贯穿选题全过程,牢牢把握党员教育电视片“姓党”根本属性,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确保党员教育电视片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选题策划阶段,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主题主线,建立“基层党组织申报+党委部门审核+市委组织部研判”三级机制,立足桐城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从基层一线挖掘鲜活案例和典型事迹。通过每年年初制定党员教育电视片摄制计划,动态调整选题方向,形成涵盖红色党史、先进典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类别的选题清单。选题清单制定后,召开选题论证会,邀请专家、业务骨干、基层党员代表等,从政治性、教育性、可拍性等方面对选题进行集中审核、研判分析,确保选题方向正确、人物形象立得住、事迹经得起推敲。2025年以来,策划制作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破茧》、《番茄盈枝靓杨安》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精品电视片选题。
匠心拍摄制作,让党员教育电视片更“有底气”。秉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制片机制与手法。机制保障上,构建“组织部门主导+专业力量协同+多方联动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按专业特长分工指导具体选题,实现“全程参与”替代“拍后再评”,在脚本初审、拍摄方案、成片打磨等环节提供精细化指导。内容创作上,坚持“深入一线挖素材、真情实感打动人”。脚本撰写前,创作人员深入一线与拍摄对象进行沉浸式访谈,动态跟踪记录,挖掘感人细节,用心构思故事情节;在拍摄过程中,坚持镜头向下,深入基层一线找素材、挖故事,采用纪实跟拍、微纪录片、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无人机航拍、特写镜头等丰富镜头语言,捕捉真实情感与生动细节,增强作品感染力。对人物采访以“聊天式”“拉家常”方式进行,呈现人物真实状态,多维度捕捉工作生活场景;后期制作时,灵活运用蒙太奇手法、电影级调色、专业配音配乐,打破传统平铺直叙模式,增强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初稿成片后,遵循“审片-修改-再审-再修改”的闭环流程,组建由影视专家、业务骨干构成的审片小组,对影片的字幕、配音、画面、节奏等进行多轮审核打磨,确保成片政治方向无误、事实准确、艺术性强。近年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破茧》、《古巷新风》等多部作品在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获奖。
强化学用结合,让党员教育电视片更“聚人气”。坚持“既要拍好,更要用好”的原则,积极探索学用结合新渠道、新方法,努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线上构建“党员教育系列平台矩阵”,依托桐城先锋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载体,开设每周学习清单专栏,定期展播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同时,组织基层党支部将近几年优秀的微视频、微党课资源推送至微信群,方便党员随时随地“指尖点学”。线下打好“阵地学用+集中培训”组合拳。充分发挥全市远教站点、党群服务中心、远教文化广场等阵地作用,结合“红色影视播放季”等活动,将党员教育电视片观看学习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2025年全市基层党组织共播放党员教育电视片2700余场次。将《榜样9》、《安徽党员大课堂》等精品党员教育电视片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课程设置,并组织学员围绕影片内容交流研讨,深化学习效果。建立“学、思、践、悟”闭环机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党员以榜样为标杆,2025年开展法治宣传、养老托幼、帮办代办等志愿服务1000余场次,让教育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