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紧紧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网格党组织调整科学化、基层治理信息化、信用评价积分化”为核心的“四化工作法”,推动治理资源向网格聚集、服务力量向基层延伸、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构建起具有桐城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变“等群众上门”为“上群众家门”。制定出台《村(农村社区)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若干规定》,全面推行“包片联户、责任到人”工作机制,将走访频次、响应时限等要求细化为“一月一访、一事一清”的硬指标,推动联系服务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同步推行村级民情日志“一日一记”制度,将日志作为村干部走访的“履职记录本”和“民情数据库”,通过“走访—记录—反馈—销号”闭环管理,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有人问、急事有人帮、难事有人管”的服务新常态。
网格党组织调整“科学化”,变“治理大网格”为“精准小单元”。桐城市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网格党组织体系建设深化“六尺巷工作法”的通知》,立足城乡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设置网格功能,整合部门、单位、志愿者等多元力量“进网入格”,实现“全科网格、多网合一”。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便于管理”原则,结合党员分布、历史沿革等因素,科学设置网格党支部850个、网格党小组90个,织密“镇—村—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治理重心下移、资源精准投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基层治理“信息化”,变“群众跑腿”为“数据服务”。积极借鉴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经验,创新开发“文都e家”民情日志管理模块,实现对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要素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同步上线“文都e家”微信小程序,实现群众诉求“指尖上报”、工作任务“线上交办”、办理结果“实时反馈”,构建起“信息采集、任务分派、处置反馈、考核评价”全流程线上闭环,推动基层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治理响应速度和处置效能。
信用评价“积分化”,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桐城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动态更新22157名农户信用信息,配套出台18条信用激励政策清单,创新打造48个“信用礼遇”应用场景。全市202个村实现“和美积分超市”全覆盖,村民通过参与村级事务、践行文明乡风等方式获取信用积分,累计兑换积分达266.25万分,有效推动信用评价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信用有价值、美德有回报、治理有活力”的良性循环。(周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