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严格对标《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部署,紧扣“铸魂赋能、提质增效”核心目标,以阵地为基筑堡垒、以师资为要强支撑、以课程为魂优供给,系统构建党员教育“阵地库、师资库、课程库”,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建强阵地库,筑牢党员教育“主阵地”。通过全域统筹资源、细化规范标准、激活红色基因、延伸基层触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阵地集群,为党员教育提供坚实物理支撑与实践平台。坚持“全域统筹、特色赋能、分类建管”理念,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基层实践资源,着力打造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党员教育阵地体系。率先出台《桐城市党员教育基地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将全市党员教育基地科学划分为“集中实训类、传统文化类、实践示范类”三大类别,从教学设施配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开发、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细化12项规范标准,培育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作用突出的标杆阵地。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上,市级层面以六尺巷文化地标为核心,依托六尺巷廉政教育基地,配套建成桐城历史文化展陈馆、廉洁文化陈列馆,打造集“文化展示、党性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阵地;同步整合全市44处红色革命遗址,精心修缮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戴长春饭店等红色地标,让红色旧址成为“活课堂”,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基层阵地延伸上,创新构建“1+242+N”党群服务培训体系——以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龙头、24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N个党小组之家为支点,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技能培训;同时依托24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推动党员教育阵地向“神经末梢”延伸、向网络空间拓展,实现“线上+线下”教育全覆盖。
建优师资库,激活教学相长“动力源”。通过“内外联动”建队伍、“闭环管理”提能力、“动态调整”保质量,打造多元化、专业化师资队伍,为党员教育提供优质人才支撑。秉持“内培骨干强基础、外聘专家提水平”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按需调配、动态更新”的党员教育师资库,目前市级讲师库已吸纳成员100余人,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红色党史、政策解读等8个专业领域。在师资结构优化上,采取“引入外援+内部挖掘”双轮驱动,通过“专家讲学”机制,邀请省市委党校教授、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授课,重点提升理论教学深度,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活教材”,将政治素质高、政策理论强的领导干部,经验丰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实绩突出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纳入师资库,用“身边事”讲好“身边理”,让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在师资能力提升上,建立“培训+考核+激励”闭环管理体系,定期举办师资能力提升班、教学经验研讨会,通过集体备课、观摩评课、案例研讨等方式打磨教学技能。同时实行师资库动态管理,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退出,形成“理论讲得透、实践讲得活、党员听得进”的教学特色。
建实课程库,打造精准施教“内容池”。聚焦政治引领定方向、创新形式提实效、数字赋能扩渠道,构建“分类明晰、供需对接”的课程体系,让党员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立足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坚持“政治引领为核心、特色赋能为亮点”,精心开发兼具政治性、实用性、特色性的系列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政治属性,系统开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等30余门核心课程,其中《从六尺巷中感悟新时代为官之道》荣获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主题微视频评选一等奖。在教学形式创新上,推动“传统理论课堂+沉浸式情景体验”深度融合,将六尺巷典故、本土红色故事与黄梅戏、情景剧等艺术形式结合,编排《船歌》《调解员的一天》《红色欧家岭》等情景式党课,让党员在“看戏”中“悟理”。组建“微宣讲”小分队,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数字课程建设上,充分利用“云端课堂”拓展学习渠道,在“桐城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每周学习清单”专栏,2025年以来,累计推送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学习资料36期,让党员随时随地能学习、能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