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始终把党员教育电视片制作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选题、精心制作、深化学用,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贴近基层、感染力强的党员教育电视片,为党员教育培训注入鲜活动能。
精准选题,锚定需求导向,挖掘本土富矿。坚持把政治标准贯穿选题策划全过程,牢牢把握党员教育电视片“姓党”根本属性,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建立“基层党组织申报+党委部门审核+市委组织部研判”的选题策划机制,确保每部片子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每年年初通过基层摸排、部门联动等方式广泛征集选题素材,形成涵盖红色党史、身边榜样、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类别的选题清单,邀请宣传部、党史办、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专家进行综合研判,提炼重点选题。今年以来,全市策划微党课、微视频、党建新闻等不同形式重点选题16个。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文都”文化底蕴与红色基因,以六尺巷为核心载体,将“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党员教育制片工作,拍摄制作专题片《古巷新风》、党课《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黄梅戏《调解员的一天》,生动诠释“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应用。围绕乡村振兴,聚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今年摄制《黄甲镇石窑村: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解锁强村密码》《青草镇中楼村:党建引领“归雁经济”土特产变身“源头活水”》等专题片9部,用身边人身边事增强感染力。
精心制作,打磨精品力作,提升质量水准。为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党员教育电视片,建立“制片单位+制作团队+评审专家”三方联动机制和全程指导机制,将精品意识贯穿策划、撰稿、拍摄、剪辑全过程。在全市摸排传媒专业人才、摄影爱好者等技术人员充实创作力量,组建由市党员教育中心统筹、多部门参与、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的专业摄制团队,根据个人特长、熟悉领域分别指导2至3个具体选题,从“拍后再评”变为“全程参与”,在脚本初审、拍摄方案撰写、制作成片等环节提供精细化的业务指导,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电视片制作质量水平。年初根据重点选题落实经费预算制度,为资源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制片工作顺利推进。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深入一线,脚本撰写前团队与当事人、周边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动态跟踪记录,搜集文字素材,挖掘感人细节。拍摄时积极运用先进制作技术提升影片品质,注重画面细节呈现,后期制作中灵活运用蒙太奇手法、电影级调色、专业配音配乐等技巧,增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深化学用,搭建多元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坚持将成果运用作为党员教育制片工作的落脚点,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让党员教育电视片“用起来”。线上依托“桐城先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文都先锋”电视栏目,推送优秀电教片100余期,同时开设“心得体会”专栏,定期刊发基层党员学习感悟。线下立足24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精品节目推荐”“集中学习日”等制度,推动影片走进基层、直达党员。同时将《烽火范家岗》《星火燎原——桐城革命史》等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纳入科级干部进修班、青干班等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教学内容,通过“观影+研讨”的方式深化学习效果。坚持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实效,建立“学、思、践、悟”闭环机制,引导党员将观影感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法治宣传、防诈宣传、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党员以影片中的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参与政策宣讲、养老托幼、帮办代办等志愿服务1000余场次,解决群众诉求180余件,让党员教育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点滴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