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深入贯彻《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中关于用好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的要求,以党员教育基地为依托,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
系统整合资源,筑牢党员教育“主阵地”。坚持“全域统筹、特色赋能”理念,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和实践资源,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党员教育基地集群。出台《桐城市党员教育基地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本地实际将党员教育基地划分为集中实训类、传统文化类、实践示范类,从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场所资质、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细化规范标准,培育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主题特色鲜明、教育内涵丰富、示范作用突出的党员教育基地。市级层面以六尺巷这一文化地标为核心,依托六尺巷廉政教育基地,配套设置桐城历史文化展陈馆、廉洁文化陈列馆,编排沉浸式红色舞台剧,打造集文化展示、党性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整合全市44处红色革命遗址,修缮建成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戴长春饭店等红色教育阵地,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培训5万余人次,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创新培训方式,激活党员教育“新动能”。聚焦党员需求差异,探索构建“政治课堂+情景课堂+云端课堂”三维教学体系,推动党员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让党员教育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政治课堂突出“实”,建成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和蒋潭村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组建由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基层典型等组成的本土师资库,开发《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桐城实践——“六尺巷工作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桐城样板》等特色课程,把“身边事”变成“活教材”。情景课堂突出“活”,注重沉浸式体验,将六尺巷典故、本土红色故事与现代艺术融合,在市党群服务中心、六尺巷、黄梅剧团等阵地编排演出《船歌》《调解员的一天》《张廷玉教子》《红色欧家岭》等情景式党课,通过黄梅戏、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员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洗礼、涵养党性修养。云端课堂突出“便”,用好“共产党员”“安徽先锋”等省级以上党员教育平台资源,在“桐城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每周学习清单”专栏,2025年以来累计推送学习资料29期。依托244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精准对接党员学习需求,常态化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红色党史、农技知识、法治宣传等鲜活视频内容,让党员随时随地“充电蓄能”。
强化成果转化,彰显党员教育“实效性”。坚持学用结合,建立“学、思、践、悟”闭环机制,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依托西苑社区红色港湾、杨安村智慧农业基地、百岭村高摆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等实践示范类教育基地,通过专题研讨、实操训练等方式,让党员在实践中长本领、强担当。以全市党群服务阵地为依托,常态化开展“小城大家”先锋行动,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推动10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签订共建协议,组织3000余名党员定期到党群驿站开展组团式服务,联合社工、群团等部门招募志愿者,吸纳公益性社会组织、律师团体、爱心企业等常态化进驻基地提供服务,形成“多方联动、共驻共建”的服务格局。推行“居民点单、党组织接单”服务模式,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每月制定公布涵盖党建指导、志愿服务、文艺活动、教育实践等内容的服务项目清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春节、劳动节等重要节点,在党员教育基地举办集中性教育活动,宣讲党的理论、身边榜样事迹,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1100余场,吸引3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让党员教育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点滴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