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不断加强农村网格党组织体系建设,深化“六尺巷工作法”的农村实践,以“全”组织体系构建、“微”党建阵地打造、“精”治理队伍培育为抓手,通过“体系+阵地+队伍”三位一体打造治理矩阵,形成治理有人、治理有方、治理有效的良好局面,不断激发乡村治理红色动能。
打造治理体系,构建“全”网格矩阵。为完善组织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按照“全域覆盖、多网合一”原则,统筹整合综治、党建、乡村振兴网格,将全市202个村细化为2481个全科网格,并选取每镇(街道)2-3村、每村3-4党小组先行试点,逐步铺开网格党组织体系建设工作,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全域构建“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网格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在每个网格上设立党小组(党支部),选优配强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牵头基层治理各项任务,组织协调网格内党员中心户,统筹解决复杂问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根据党员人数、地域相邻、历史沿革等因素,桐城市重新规划设置网格党支部850个、网格党小组90个,有效优化资源供给,提升治理质效。
筑牢党建阵地,打造“微”服务平台。为延伸党组织管理和基层治理触角,以“微”阵地提供“微”服务,以党小组为基层治理单元,全面推广建设“党小组之家”,选取党小组组长或党员中心户家中等其他适宜场所,按照有场所、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五有”标准进行简易布置,重点突出“党”的教育引领和“家”的氛围营造,将其作为召开党小组会议、开展理论学习、听取群众意见、协商重要事项、调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赋予党员议事、村民说事、五老调事、网格管事的“一体四功能”。并以“党小组之家”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服务半径,定期下沉网格走访群众,提供“订单式”上门服务,大力开展“足印农家”“敲门行动”“宜居桐城”行动,形成群众问题、需求双清单,并同步录入“文都e家”线上平台,每月由党小组长召开会议,集中分析研判,现场解决难题,实现“线上+线下”双平台数字化治理。截至目前,桐城市已成立“党小组之家”483个,共计召开党小组会议1126次、听取群众意见865条、协商重要事项321件、调解矛盾纠纷259个。
育强全科村干,组建“精”治理队伍。为提供精细化、组团式、互助式、社会化服务,落实“治理有人”的根本大计,大力组建“1+3+5+N”全科村干治理队伍,1村聚焦1名总网格长(村党组织书记)、3类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5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以及N个党员中心户,将党小组长、村民组长纳入专职网格员,将村“两委”纳入兼职网格员,将镇(街道)机关干部纳入网格指导员,采取“分类别”“分梯队”成长模式,分别发挥党小组长和村民组长熟悉组情民情优势、镇(街道)机关干部熟悉业务等优势,建立层级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治理队伍结构,形成治理合力。同时为切实提升干部治理能力,积极开展“专题教育”“上门教育”“实训教育”等,采取远程教育、书记讲课、座谈交流、实训观摩等形式持续为治理队伍充电赋能。并依托“党小组之家”阵地平台和“党小组会”“小板凳会”等形式,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和“四议两公开”,充分保障全体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并推动全体村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截至目前,全市配备专职网格员1262名,兼职网格员4135名,在网格内聘用“单元长”“联防长”5216名,实现管控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