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中“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将“谦和礼让”精神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融入到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志愿+治理”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工作法”。该工作法自推广应用以来,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之一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2次写入全国“两会”最高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助力桐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坚持党建领事,构建“志愿+治理”体系。建机制。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小组下,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将志愿服务从分散化向系统化集成,推进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队伍。健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机制,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大党委”体系,常态化开展“小城大家”先锋行动,推动党组织活动“进楼入户”,做实在职党员“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全市147家驻社区单位、1437名机关在职党员定期到社区开展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全市已注册志愿服务组织537个,注册认证志愿者12.76万人,累计服务时长229万小时。
弘扬礼让和事,夯实“志愿+治理”根基。传承礼让基因。深入挖掘桐城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六尺巷典故,出版发行《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等书刊,创新打造以“礼让和谐”为主题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开展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专题讲座,让六尺巷故事家喻户晓,为志愿服务植入精神内核。凝聚榜样力量。将六尺巷礼让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深度融入先进典型评选。近年来,桐城涌现出省级以上好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模、最美快递员等先进典型62人,省级以上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5个,其中桐城“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项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称号。
组织群众说事,搭建“志愿+治理”平台。搭建说事平台。以群众为主体全面推行说事制度,吸纳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志愿说事队伍,定期召开“村民说事会”,围绕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等,引导民事民说、民事民商、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有效激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场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市级党群志愿服务中心1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各类公共场所、服务设施、公园景区等阵地,建设志愿服务站点280余个。围绕“春送新风、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主题主线,分时分类分众开展群众身边的“12+N”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人人可享。
推进多元解事,打造“志愿+治理”高度。激活志愿积分体系。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到积分制管理中,在全市设立积分超市202个,涵盖日常生活用品兑换、消费折扣等多元场景,同时,拓展积分在医疗、教育、养老等7类22项公共服务方面政策福利,引导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得积分,以积分“得实惠”。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立足社区服务主阵地,构建“社工+志愿”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情系爱心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众益社工等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体提供更专业、有针对性、更持续的志愿服务,累计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5000余人次,缓解了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压力。
强化网格管事,织密“志愿+治理”网络。优化服务供给网络。聚焦“一老一小”,以网格为单元,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港湾”“五星驿站”“巷里生活”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场所,为他们提供涵盖交流学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暖心志愿活动。聚焦基层治理,发挥网格作用,组织引导“五老”人员、法律工作者、热心群众组建“六尺巷调解队伍”,设置“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有效发挥志愿服务在法律宣传、隐患排查、矛盾调解中的作用。创新文化传播志愿方式。信托“六尺巷”周边网格建立核心区,组建“六尺巷志愿讲解队”“青声讲解团”“文都家乡推荐官”等特色志愿队伍,志愿者化身为“行走的桐城文化名片”,活跃在景区景点、乡村振兴一线,通过沉浸式讲解、互动式传播,让六尺巷礼让文化走出桐城、走向全国,推动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双向赋能。
抓好群力防事,筑牢“志愿+治理”防线。以志愿力量深化联防联控。健全以公安民警为主导、村(社区)治保会力量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治安联防网络,组建4600余人的联防联控队伍,打造“文都义警”志愿项目品牌。创新推出“桐才带童材”“e企‘桐’行”“红耀文都”等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力量为基层治理增添动能。以志愿纽带拓宽社会参与。关爱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开展“暖新桐行”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培训、法律咨询及子女关怀等暖心志愿服务,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宜居桐城“随手拍”、邻里小事“随手帮”等活动,实现“关爱暖心”与“治理融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