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大关镇坚持党建引领,将“六尺巷”所蕴含的互谅互让、协商共治理念转化为基层治理实践,通过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氛围营造三个层面,让矛盾调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化解”向“主动预防”转变。
建机制强队伍,让调解有“章法”。大关镇整合司法、党员干部、村“两委”等力量,组建“六尺巷调解队”,吸纳老党员、乡贤、退休干部等40余人参与,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将全镇划分为16个调解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该镇明确“排查—受理—调解—反馈”闭环流程,每月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建立台账动态更新。对受理的纠纷,根据类型匹配对应领域调解员,如宅基地纠纷邀请国土所工作人员参与,家庭矛盾侧重发挥妇联干部作用。同时,每季度组织调解技能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队伍“说理、讲情、普法”能力。今年以来,全镇矛盾纠纷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7天。
重实效优流程,让纠纷能“化解”。针对常见的邻里纠纷、利益冲突,大关镇创新“三步调解法”:第一步“敞开心扉说”,由调解员引导双方充分表达诉求,不打断、不评判;第二步“换位思考劝”,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争则两伤、让则两利”的道理;第三步“跟踪问效督”,调解后7日内回访,确认约定履行情况,防止矛盾反复。在处理王集村皮巴组村民误洒农药纠纷时,调解队没有直接判定对错,而是组织双方座谈,先让投诉方陈某陈述对邻居侯某的不满,再让侯某说明此次误会产生的前因后果,最终促成“侯某向陈某道歉,双方握手言和”的方案,双方均表示满意。今年以来,全镇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5%。
筑根基浓氛围,让和谐成“常态”。从“化解矛盾”到“减少矛盾”,关键在培育礼让共治的社会风尚。大关镇将“六尺巷工作法”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渗透理念、凝聚共识。线下,在村头巷尾设置“和谐议事角”,绘制“身边调解故事”墙绘,用村民易懂的语言解读“协商、包容、退让”的处事原则;线上,利用镇村微信群推送“调解小案例”,如“张家李家因排水各让一步”“王家孙家为树影纠纷共同修剪”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启发。同时,开展“身边好人”“和谐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对主动谦让、化解纠纷的典型给予表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