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坚持把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作为巩固城市基层党建根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引领基层治理升级的重要抓手,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提升”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八有八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突出资源整合,建强服务阵地“硬支撑”。坚持上下联动、分类推进、补齐短板,构建全域覆盖的党群服务矩阵。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协同、街道社区具体落实的推进机制,出台《关于构建城市小区“共享空间”矩阵体系的实施方案》《“红色小院”创建全域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近两年来,全市街道社区书记项目中,超半数聚焦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建成规模性小区党群服务站44个、各类小微驿站75个,城区“10分钟红色服务圈”全面覆盖。整合多部门力量,全面摸排可利用资源,推动15处闲置低效房产改造,整合商圈市场、银行网点等社会资源充实服务阵地。针对县级党群服务中心缺失问题,建成开放集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治理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形成“1(县级中心)+3(街道阵地)+24(社区阵地)+N(小区驿站及小微站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
突出人员统筹,锻造服务群众“主力军”。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力量为补充、数字赋能为支撑,建强服务队伍。将社区工作者作为党群服务中心运营核心力量,率先推行“三化五专”(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专岗、专人、专责、专训、专评)职业体系,选聘社区工作者310人(含专职网格员116人),明确网格巡查、事务协管、民情联络等职责。党群驿站公开责任人及联系方式,要求每日驻点服务,及时回应党员群众诉求。常态化开展“小城大家”先锋行动,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10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3000余名党员定期到驿站开展组团式服务。联合社工、群团等部门招募志愿者,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律师团体、爱心企业等常态化进驻服务。推行小区驿站“谁用谁管”模式,引导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三老”人员带头参与,带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拓宽基层治理“朋友圈”。同时开发“e桐家”小程序,上线驿站场地预约、服务预约、活动报名及诉求反馈功能,实现“一图全览”“一键直达”。创新居民信用积分制度,将参与矛盾调解、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范围,社区通过自建或合建“信用超市”,提供生活用品兑换及理发、餐饮等个性服务,激发居民及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突出常态长效,健全服务群众“好机制”。以活动常态、治理长效、考核科学为目标,提升服务质效。推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每月公布涵盖党建、志愿服务、文艺活动、教育实践等内容的服务项目,打造“邻里生活圈”。在春节、“七一”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党的理论宣讲、身边榜样事迹分享等活动,累计举办活动1100余场,参与党员群众超3万人次。依托党群驿站建立小区党支部33个、业委会136个、“红色物业”44个,推动“支部+业委会+物业”深度参与小区事务及驿站管理。建立“5+N”(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网格长、调解员+职能部门)小区事务调处机制,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行“全科社工”“7×12小时不打烊”服务机制,实现“一口受理、全科服务”,提升群众便利度。将服务落实情况、群众满意度纳入考评体系,作为“担当作为好支书”“最美社区工作者”等评选的重要依据,目前已评选“最美网格员”35名,27名社区工作者获安庆市级以上表彰,以考核激励提升服务效能。(陈波 张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