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龙眠街道立足主城区位优势和山水人文特色,以“四加强”为抓手,全域推进环境提升、风貌塑造、文明共建,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龙眠样板”。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党建引领+全民共建”责任链。专班推进强统筹。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双组长的“宜居桐城”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龙眠街道“宜居桐城”行动方案》,细化“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明确“拆违清乱、植绿添景、设施提标、文明培育”四大任务,实行“周调度、月评比、季观摩”推进机制。包保到户抓落实。建立街道干部包户体系,发动街道村居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500余人下沉一线,联动辖区企业、社会组织、乡贤能人等共建力量,形成“街道主导、村居主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多元投入强保障。设立街道专项奖补资金,并整合乡村振兴、文明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资金,动员群众自筹资金、乡贤捐赠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管护、文旅开发等合作项目,构建“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可持续投入机制。
加强重点攻坚,打响“全域整治+特色提升”攻坚战。靶向整治“脏乱差”。聚焦国道省道、通村道路、村组道路、城中村等重点区域,开展“五清一改”攻坚行动,累计清理垃圾死角320处、清运积存垃圾25车,拆除违建及无功能建筑40处,整治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点位50个,实现“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违建不新增”。扮靓城乡“风景线”。以“一村一景、一路一韵”为方向,实施“增绿提质”工程,在龙眠河沿岸、景区沿线、村组主干道种植乡土苗木,打造示范村民组8个;结合山区特色,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空地建设“五小园”60余个,栽植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木,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补齐设施“短板项”。投入资金硬化绿化美化村组道路,完善“文和园”“碾玉峡”“投子山文化公园”等景点配套设施;结合“幸福河湖”治理,提升龙眠河两岸环境;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龙眠山庄文旅综合体。
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全员参与+文明共创”向心力。立体宣传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发放1.2万份倡议书,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宜居桐城在行动,我是党员我带头”专题内容,组织“宜居桐城大家谈”板凳会、乡贤恳谈会等100余场,覆盖群众3万人次,推动“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活动赋能促实践。开展“社区联动齐植树,凝聚力量绿家园”“巾帼护河志愿行”“守护母亲河,青年在行动”等主题活动40余次,举办“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挂牌表彰示范户70余户,以典型引领带动全域提升。文化浸润树新风。深挖龙眠山历史文化资源,将“桐城派”家风家训融入村居改造,打造礼让文化墙、乡愁记忆馆等载体12处;组建村级文艺队,创编“宜居龙眠”主题黄梅戏、大鼓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理念。
加强监督改进,筑牢“长效管护+群众满意”硬支撑。严督实考促落实。建立考核机制,将“宜居桐城”行动纳入村(居)年度考核,通报整改问题10余个,在高质量整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促进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闭环整改提质效。组建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规划、施工验收,推动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闭环管理。建章立制固长效。推行“网格员日常巡查、保洁员动态维护、群众自发监督”管理模式;建立“积分制”“信用+”激励机制,将环境整治与文明家庭评选等挂钩,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