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聚焦老有所学,在场地安排、师资力量和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多措并举,助力老干部工作提质增效。
多渠道扩面增量。为满足“老有所学”场地需求,在充分利用2所桐城市级老年大学,15所镇、街老年学校及相关教学点资源的基础上,重点面向城镇街道、社区,全面摸排可盘活的各类资源,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科技馆、文化场馆、公共体育设施、诚信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场所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同时,持续深化“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依托桐城开放大学设立老年开放大学,积极推进与部门、社团、学校、街道、社区、协会等开展合作办学,走开门办学之路,实现场所扩容增量。
多元化赋能增效。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习效果,制定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在现有教职工的基础上,建立专兼职人员信息库,保存量扩增量,支持单位职工、区域内高校艺体医学类学生和有特长的老年志愿者(含退休)到老年学校兼职任教,建设一支符合老年学校办学需求、相对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市老年大学龙头示范引领和创新建立的“桐城派书画院工作室”等9个学员学会作用,通过资源配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镇街、村居的老年学校(学习点)提供人力支持。
多方面提效增质。加强课堂课程设计,保证教学质量,探索采取可视、可听、可感的媒体教学方式推进体验式学习,运用目前镇村资源共享畅通优势,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所有教室线上直播教学,推进老年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针对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体现“六尺巷”“桐城歌”“ 裁襟励子”等桐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依托《桐城老年教育》内部刊物平台,及时展示“老有所学”活动成果。大力开展“最美夕阳红”志愿活动,鼓励老年大学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各类创建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实现老年学员和社会互联互通,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倪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