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时政要闻 >> 县区传真 >> 桐城市

桐城市黄甲镇:食用菌产业升级“蝶变”

眼下正值木耳种植的好时节,走进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一座座木耳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们正在大棚里熟练地将菌包首尾相连,串起来挂在棚顶,忙得热火朝天。

从十年前的椴木点种,到后来的袋料地栽,再到现在的吊袋大棚栽培,黄甲镇的木耳种植模式在变迁,产业在不断提档升级。小木耳长成了富民大产业。2023年,该镇又在建设食用菌产业园,预计全年食用菌产量超400万棒,产值达2500万元。

“10年前我们村就用椴木种植木耳,但因菌种不好,种出的木耳品相不佳,产量也不高,未形成规模。”黄甲镇向阳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肖建文介绍,2021年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向阳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食用菌,遂前往山东省梁山县“取经”,并引进了一家山东的企业到向阳村发展木耳种植。

2021年,该企业从山东运来木耳菌棒,在向阳村发展了42亩地栽木耳。“将菌包摆在地上,每亩能摆1万棒,当年秋天黑木耳就迎来了采收季,产了7万余斤干木耳。”肖建文说,用菌包生产的木耳,产量高、品相好,每斤能卖60元。

2022年4月,向阳村利用项目资金建设了4座木耳种植大棚和2座晾晒棚,租给企业种植白木耳。大棚里采取的是吊袋栽培技术,400平方米的大棚,能挂25000棒木耳菌棒,不仅节约了土地,还大大提高了种植、管理效率和产值。

木耳一年能种两季,一季能采8茬。看到向阳村种木耳能赚到钱,周边很多村和乡镇都有了发展木耳种植的意愿,木耳菌棒的需求量变大,向阳村村“两委”决定自建菌棒加工厂。2022年,该村成立安徽富农菌业有限公司,整合资金600万元,将村里的老茶厂改造成菌棒加工厂,当年11月年产100万棒的菌棒厂建成投产。

“以前我们的菌棒要从山东运来,路途遥远,菌棒常有损坏,损失率约10%。”向阳村菌棒加工厂负责人章航说,现在他们用山里的杂木制作菌棒,解决了本地菌棒的使用需求。“今年春季我们生产了32.4万棒菌棒,一棒能产1.5两干木耳,比山东运来的菌棒产量更高。”

在向阳村菌棒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将菌棒搬上车,即将运往邻近的汪河村。“今年秋季菌棒生产了47万棒,前段时间已经发了10万棒到迎江区,我们都是按订单生产,供不应求。”肖建文介绍,2023年菌棒厂能增加村集体经济净收益40多万元,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务工30余人。

“菌棒厂虽然效益可观,但技术还得依靠山东的一家公司,我们一年要付给他们25万元,算起来,一根菌棒他们要拿走2角5分钱。”肖建文在核算成本时精确到了分。“为了减少成本,我们争取用一年时间掌握菌棒生产技术,同时我们也在对接安徽省农科院,推进科研基地(食用菌实验室)建设。”

才忙完秋季菌棒生产,9月底,向阳村菌棒厂又要开始准备春季菌棒生产。“石窑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即将投产,已经预订了30万棒木耳菌棒,11月需要进棚,我们得加紧生产。”章航说。

石窑村食用菌产业园是黄甲镇2023年重点打造的项目,产业园占地120亩,总投资2600万元,年栽植食用菌300万棒,并配套建设食用菌分拣包装中心和电商销售平台。

“产业园地块是我们村的‘飞地’,靠近城区,原建有蔬菜大棚,后承租人因效益不好退租。今年,我们与桐城文都控股合作,由他们投入资金建设菌菇产业园,由黄甲镇来运营。”石窑村党支部书记詹成祥介绍,目前产业园正在升级改造大棚,将建设20亩智能温控大棚来种植白木耳和高档菌类产品。智能温控大棚依托高清监控和传感器技术,可自动检测并调节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四季都能种植食用菌。

为做大食用菌产业,黄甲镇成立了食用菌党建联盟,并在全镇各村抽取4名精干人员,负责食用菌产业园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此外,该镇还注册了“甲珍土特产”品牌,拟对食用菌等农特产品实行统一品牌包装、分散经营销售。2023年,该镇食用菌种植将超400万棒,种植规模500亩,产值达2500万元,预计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0万元。同时,带动桐城市周边乡镇年种植食用菌100万棒,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查灿华 杜瑞)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