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桐城市青草镇把可用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工作落实,围绕“五大振兴”持续发力,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朝着“山水青草 人文之乡”迈进。
聚焦党建引领,夯实组织振兴基础
青草镇实施领头雁工程,推动村干部队伍优化提升,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若干规定》。2022年以来,依托青草镇镇委党校,开展基层党组织培训班15次,培训村(居)“两委”干部1000余人次,举办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班、农业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10余次。
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在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方式,在外党员推行流动党员“双联四制”管理方式,在家党员施行“三长一员”组合模式;按照“大小适宜、科学治理、就近便利”的原则,划分22个一级网格、50个二级网格、165个三级网格,以党小组为治理抓手,实现“党建微家”全覆盖;推行党员包户机制,实现服务下沉到农户家中。
青草镇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成立了镇领导小组,制定了全镇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并建立台账;成功申报里仁村、高山村、乔庄村中央扶持项目,现已完成建设并公开招租。2022年底,青草镇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至30万元的村5个,30万元至50万元的村10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6个,超过100万元的村1个。
聚焦资源优势,点燃产业振兴引擎
2022年,青草镇拟申报166个农户自主实施的到户项目,涉及扶持对象户146户,共计奖补资金24.5425万元,目前已发放到位。4家经营主体带动51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务工就业,发放经营主体奖补资金15042元。结合前期的项目库进行优化调整,各村立足本村实际资源,精准谋划发展到村项目,目前已进入项目库41个项目,总金额4693.63万元。
截至目前,从项目库中挑选申报实施的24个项目均已批复,总资金为1425.385万元。其中陶冲村农民创业园项目总投资204万元,利用青草本土口罩资源优势,建成后顺利招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24万元。
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8.8亿元,累计增幅12.1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9亿元,累计增幅25.94%;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161万元,累计增幅15.16%;完成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个,目前省库平台入库项目5个,入选安徽省防护用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获评安徽省首批质量提升示范区(防护口罩),安庆市首家商标品牌指导站在青草镇挂牌。
聚焦强镇战略,把握人才振兴关键
青草镇以技能培训为抓手,聚焦重点群体,大力推进技能脱贫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赴外地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在铜锣村遴选5名致富带头人,参加市级致富带头人产业培训;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积极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022年为安徽国轩集团输送培训上岗的合格员工47名;40余人参加桐城市青桐学院在铜锣村举办的“电商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技能培训共培训189人,合格率100%,涉及家政服务员、林业、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等专业。
注重吃透各项政策、扎实开展业务培训。召开网格员业务培训会,及时传达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常态化指导培训,明确重点任务要点,让每名工作人员成为业务上的“明白人”;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聚焦基础投入,巩固生态振兴支撑
2022年以来,青草镇新建、改造农村公路项目11个,涉及9个村,共9.937公里,总投资347.795万元,已全部完工并投入正常使用;实行“首厕责任制”,完成三畈村、乔庄村、松陶村等601户改厕工作;实施2022年农村供水保障(管网延伸)工程,安装自来水入户170户。
在5个村开展村庄规划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全镇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点27个,被列为桐城市级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全面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加大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大沙河夏星、新民段河道清淤工程,推进无岳高速工程施工区域水系恢复工作,落实河长制,清理堤防垃圾950余吨,里仁村宝洞沟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销号。
树立饮用水源保护新思维,加强饮用水源覆盖范围内生态保护常态化巡查。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并引进专业公司负责全镇口罩企业固废转运、处置。
聚焦树立导向,铸牢文化振兴灵魂
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青草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倡议书,制定《移风易俗自治公约》《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等文件,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260余条,2022年推选“桐城好人”3名、“安庆好人”2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科普向未来”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等进行上墙,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对镇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康器材室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24场次,开展绘画、柔力球等免费培训34班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吴均焰 张凌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