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如何让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基层深深扎根?安庆经开区老峰镇金星村以“三变三让”的创新实践作出回应——通过打破思想隔阂、拉近行动距离,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变“坐诊”为“出诊”让脚步贴近民心
摒弃“坐等群众上门”的旧模式,金星村党总支推行“走动式治理”,将其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在镇村两级联动机制下,村“两委”成员分成两组,由党支部书记带队,每周雷打不动开展“周三夜访”,深入网格、走进楼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民情手记”,记录的不仅是百姓家常,更有群众的“话外音”“吐槽点”和“烦心事”。
此前,金山华府小区南大门主管网污水外溢、异味扰民问题长期困扰居民。接到反映后,村“两委”迅速响应,党支部书记现场勘查,协调市政、环保、物业等多方力量,通过多次协调会议,最终彻底解决该问题,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居民和商户发自内心的感谢,正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信任”的生动体现。这一转变,彰显了主动作为的担当,更走进了群众心里。
变“管理”为“共治”让群众成为主角
基层治理不是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金星村精准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聚焦养老助餐、电动车充电等民生热点,整合辖区资源,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并创新实施“居民提案制”:凡涉及公共区域改造、文化活动等事务,由网格长牵头拟订方案,经村民民主讨论、表决后实施。
这一“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办”的模式,有效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在一次公共区域改造中,村民积极建言,从绿化种植到健身器材配置,集体协商形成共识。施工期间,不少村民主动参与材料搬运和质量监督,展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这一变,变出了基层民主的活力,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合力。
变“回应”为“预见”让服务直达心坎
金星村坚持关口前移、服务前置,将“接诉即办”升级为“未诉先办”,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服务响应机制:暴雨前排查隐患、疏通管道;寒潮来临前走访独居老人、检查取暖设备。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村联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办“银龄课堂”,组织青年党员“一对一”“手把手”教学。经过教学帮扶,全村先后已有百余名老人学会视频通话、线上购物等技能,实现与远方亲人的“云端团圆”。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服务温度的最佳见证。这一变,变出了民生服务的温暖,也掌握了基层治理的主动权。
“从治理污水到开设‘银龄课堂’,从居民提案到未诉先办,金星村用充满温度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党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的深刻内涵。”金星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深入群众、实干担当,不断深化“三变三让”工作法,让民生温度在基层持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