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不攀比,人到情到就可以;祭先祖、莫烧纸,黄梅鲜菊寄恩思;房前屋、勤打扫,垃圾分类要记牢……”深秋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阳光洒在黄梅村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带着孩童哼唱着熟悉的黄梅小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唱段,这段朗朗上口的唱词,是该村修订后的村规民约。11月1日,记者走进罗岭镇的田间地头、村民院落,与村干部、老党员、普通村民深入交流,探寻这首“村规民约小调”背后,这个千年古镇如何以“小约定”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环境变美、人心变和、村风变好的治理密码。
从“干部定”到“众人议” 。“以前的村规民约,就是贴在村委会墙上的‘标语’,条款笼统,没人当真。”黄梅村党委书记张平指着办公室档案柜里的旧文件,向记者回忆道。两年前,村里还存在垃圾乱堆、秸秆焚烧、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问题,村干部上门劝说,常被村民以“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顶回来。 改变始于2023年10月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当时镇里号召修订村规民约,我们就想,要让村民自己说了算才管用。”张平说,镇里提出“党委主导、村级主办、群众主体”的原则后,黄梅村组建了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致富能手组成的修订专班,开启了近一个月的“敲门听意见”行动。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王大爷提的意见,他说以前祭先祖都烧纸,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能不能改成用本地的黄梅鲜菊代替。”张平说,像这样的“金点子”,专班收集了30多条。从秸秆禁烧到庭院保洁,从彩礼标准到邻里互助,每一条都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反复讨论,最终形成6章28条的新版村规民约。 “最绝的是把村规民约编成了黄梅小调。”村民李大姐笑着说,村里的文化能人结合传统曲调谱了曲,村里的文艺队一传唱,大人小孩都记住了。记者在村里看到,不仅文化墙上印着小调歌词,村委会还把唱段做成了音频,通过村内广播早晚播放。 罗岭镇党委书记胡建华向记者介绍,全镇8个村(社区)都按照“一村一规”原则完成了修订,“关键就是让村民从‘要我遵守’变成‘我要遵守’,只有接地气、得民心的约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从“纸上约”到“心头尺” 。今年年初,有位村民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动手。村调委会得知后,立即召集两人和百姓议事会成员现场调解。“村规民约里写得明明白白,‘邻里间、讲和睦,宅基地、守边界’,我们把条款摆出来,再请乡贤们评理。”参与调解的村干部说。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各自退让30厘米,还一起修了条排水沟。 这样的矛盾化解场景,在罗岭镇并不少见。记者从镇综治中心了解到,今年以来,全镇通过村规民约为依据、议事会为平台,成功调处邻里纠纷、土地流转、家庭矛盾等各类事项90余件,真正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了让村规民约落到实处,罗岭镇各村都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党员、乡贤组成的监督队,同时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三方议事机构”。在黄梅村的道德评议公示栏上,记者看到每月都会公示“遵约标兵”和“违约提醒”名单,对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予以表彰,对轻微违约行为及时提醒。 据了解,罗岭镇将村规民约执行情况与“安庆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直接挂钩,评出各类先进典型,形成了“遵约光荣、违约可耻”的浓厚氛围。
从“一人唱”到“众人和” 。在罗岭镇中心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们正跟着老师哼唱村规民约黄梅小调。音乐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把村规民约小调纳入校本课程,还举办了歌唱比赛,让孩子们在传唱中养成文明习惯,再带动家长共同遵守。 “我儿子回家教我唱,还说我以前烧秸秆不对,现在我不仅自己不烧,还帮着村干部劝邻居。”村民的话道出了罗岭镇“家校联动传村约”的成效。除了进校园,罗岭镇还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村规民约,组织党员志愿者在田间地头、集市广场开展宣讲活动,让村规民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如今的罗岭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随意丢弃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分类垃圾桶;曾经的秸秆焚烧点变成了绿色菜园;大操大办的红白事简办了,邻里互助的场景更多了。空气更清新了,邻里更和睦了,村风更文明了,这是记者在罗岭镇走访时最直观的感受。 罗岭镇用黄梅小调传唱村规民约,以“小约定”撬动“大治理”,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治理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随着村规民约的不断深化落实,这座千年古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奏响基层治理的“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