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观区人社局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打造“温情、高效、创新、阳光、魅力”人社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人社业务经办深度融合。
创新平台,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很快就接到用人单位的电话。”大湖社区居民汪淑红满意地说道,“现在,我在离家很近的一家饭店做服务员,每个月能领到2350元工资,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也为家庭分担了些许生活压力,自从有了这份工作,家庭生活氛围和我的精神状态也积极乐观了很多。”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发挥政府促进、市场调节的作用,着力打造“三公里”就业服务品牌,让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感受到更多暖心服务。我局组建“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小队,一方面收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经营实体招聘信息,帮助完成线上服务平台的注册和岗位发布;另一方面指导劳动年龄段有求职需求的劳动者在平台上输入个人信息和求职意愿,实时获得三公里内的岗位信息,通过大数据实施精准匹配、信息推送,做到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市共享”、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
“疫”中求变,提升重点群体获得感。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我们化被动为主动,重点实施省“53353”拓岗行动。一是从“隔离点”变“招工点”。人社志愿者们通过隔离点工作人员将“暖心就业大礼包”转送给每位返乡隔离人员,礼包中含《致返乡高校毕业生和务工人员的一封信》、辖区部分企业用人岗位信息以及食品、日用品等。通过这些“有温度的小事”让返乡隔离人员感受到家乡的关怀,将就业服务延伸到隔离点,返乡人员在隔离期间就了解全区企业的招聘信息,真正让隔离点变成招工引才点。二是从“入沪”到“返乡”。加强对因疫情自沪返乡的劳动力进行一对一的岗位推荐,编制企业招工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两清单》,点对点做好用工服务。截至目前,我区因疫情自沪返乡劳动者164人,其中个体创业11人,在企业就业55人,灵活就业98人。经了解,有60人计划返乡后在本地就业,计划继续外出就业(含返回上海)92人,目前已推荐在本地企业就业的有12人。
全面升级,打造“四零”服务平台。一是提升服务水平,践行首办“零推诿”。顶格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责任人主动承担首办责任,分流办事群众,引导群众主动办、网上办。精心组织开展“人社干部进企业、进园区”活动,由班子成员带队,以重点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为重点对象,以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为重点内容,定期走访企业,上门送政策、送服务,为企业纾难解困。二是提升服务方式,践行受理“零距离”。线下线上共同发力,打造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大厅“一网三平台”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推行“人社快办”服务包,将“快办”事项嵌入“皖事通”APP,将就业招聘和创业培训嵌入“慧治大观”APP,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申请办理人社业务。充分利用“大观就业”微信公众号实时进行政策宣传,及时更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做到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信息互通。三是提升服务质量,践行经办“零差错”。从6月起,组织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局党组成员转换角色、变换视角,以办事群众和业务经办人员的身份体验人社业务办理的全流程,以此查找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及时制定整改清单,不断自我改进,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四是严格考核机制,践行办结“零投诉”。健全窗口单位经办人员考核机制,突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成效的考核与个人奖励绩效挂钩,提升窗口经办效率。1-7月份,区行政服务中心人社窗口月均办件量45件,玉琳路服务分厅窗口月均办件量150件,群众满意度均达99%以上。同时,通过线下人社业务培训,线上“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岗位练兵,不断夯实人社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以学促进服务、以练检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