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我是选调生,我在村

【我是选调生,我在村】脚踩泥土,心向远方

“龙山”夜雨涨秋池,问君今几时?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又逢一个秋。两年在村工作,是把思想从书本里解放,带着一腔热血,扑下身子,沾着乡土气息的人生新课堂。

双脚走在泥土里,收获一份踏实

“这是咱们社区新来的选调生,南航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以后跟我们一起工作……”初来乍到,社区党委书记领着我四处介绍。头顶着“选调生”“研究生”“高材生”的“虚”帽,我满脸通红,心中明白,“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要尽快调整适应基层的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工作。

进村第一件事,就是四处熟悉村情,脚下的罗岭社区,在最偏远的乡镇——罗岭镇,东临小龙山山脉,29个居民组,1188户4517人,4200亩耕地、2700亩山场、2700亩水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也承担着112户292人稳定脱贫的任务,是安庆市宜秀区8个贫困村之一、镇内最大的贫困村。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扶贫,“跑遍社区贫困人口、熟悉每户帮扶政策、帮助每户脱贫致富”成了我的工作目标。 

“扶贫工作抓得紧,腿脚也得跑得勤。”我抛弃了细跟尖头高跟鞋,穿上了平底运动鞋,每月陪着帮扶责任人走访,入户宣传送服务,“养殖大户吴新国、开烧饼铺子的余金明、脱贫反哺上防汛一线的严云顺……”各类代表的名字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这户一家的聋哑人,幸运的是,小女儿自己看电视学会了说话”“这户自己养了200多只鸡、18只羊,一年奖补有5000块……”遇上拉网式大排查,脱贫户内情况我也能说上一二。“严爹爹,我是小董哦,最近下雨,家里房子没有漏雨吧,有困难可以找我哈……”走动得多了,主动问候也多了。

不知不觉间,“小董”代替了“三生”的帽子,草帽、运动鞋成了我的标配,走门串户送温暖,田间地头看收成,双脚沾满泥土,步伐越来越稳健,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心中装着百姓事,拉近一段距离

“董主任,我们小区隔壁栋是不是有人发烧了呀?”电话那头是因疫情留居在家焦急等消息的村民。防疫期间,常常接到群众电话,有举报看到“鄂A”车辆、质疑封闭管理、寻求支援和保护……面对社区民众对未知病魔的“恐慌”和“不理解”,我手握“笔杆”为群众答疑解惑,制作防疫简报近30期,宣传基层抗“疫”战况和优秀事迹20余篇,语音播报、宣传视频4条,有效稳定群众情绪、团结群众。看着抗疫后有序恢复生产生活,我为身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而自豪。

“村民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大事’。”每天社区琐事很多,不是这家鸡不见,就是牵扯门前一亩三分地,处理得多了,也能摸索出基层工作的方法。“小董啊,扶贫政策可还有?今年孵小鸡,还有没有补贴?”姚观组的脱贫户吴大叔赶个大早跑到社区询问今年的产业政策。接到问询,我一般采取“三步走”,一是仔细了解吴大叔家养殖具村体情况,做好政策解释,二是立马联系镇扶贫工作站,争取支持,最后解决问题,帮着申报。几番操作,吴大叔申报1000元奖补的报告成功递交了上去。“小董,谢谢你,回头鸡下蛋,给你拿点回去吃,土鸡蛋营养!”看着吴大叔满意地回去,不由得感觉到与他们的心更近了。

大手握紧青春旗,迈向一条大道

七月盛夏,罗岭生态园20亩蔬菜大棚内,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瓠子挂满枝蔓,叶片之间点缀着盛开的白的、黄的花朵,甚是喜人。在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命题,社区共同谋划、探索出现代农业蔬菜基地产业致富之路。

社区工作的青年人不多,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我接过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凭借两年的扶贫经验和外出调研学习成果,参与到社区蔬菜基地产业项目建设,把社区集思广益的发展思路变成了一纸申报书,顺利纳入衔接项目库;把建设成果变成振兴的“底气”,让一片荒地、“0”产出变成20亩、40亩致富“金钥匙”,为项目积极争取衔接资金共计375万;把丰收的景象推送到公共平台,对外推销自产蔬菜黄瓜、瓠子,为罗岭生态园蔬菜基地代言。我同每天起早摘瓜的80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罗着理菜送菜的90后后备干部一样,脑袋里装着做大做强社区蔬菜产业的大事,每天再忙再累,看着身后的产业果实和欣欣向往的社区致富之路,也会满脸灿烂地笑。

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艰,有热血青年、知识人才力量的加入才会真正有底气。在基层需要之时,我们作为青年一代选调生来到这里,唯有扛起青春的大旗,奔走在农村广阔天地,纵情挥洒汗水,让广袤乡村充满勃勃生机,才是不负韶华,不悔来时路,彰显青春底色。

(作者:宜秀区罗岭镇罗岭社区党委书记助理 董佩佩)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