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我是选调生,我在村

【我是选调生,我在村】我的基层“初体验”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为安徽省2020年的选调生,在这陌生的小山村已有半年之久,从刚来时的局促不安,到现在的“村里人”,体会过期待、经历过迷茫、遭遇过退缩。但经历了基层“练兵场”的锻炼,我明白了基层的“初体验”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图片1.png

“期待中”的基层

梦想过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在基层以奋斗践行初心使命,梦想过像张富清老英雄那样在贫困山区以无私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梦想过像数以万计扶贫干部那样视扶贫之路为心中长征。当接到组织部的录用通知那刻,三个地名在脑海中不停浮现,一个陌生城市—安庆、一个陌生县城—望江、一个陌生乡村—汪洋。有未知,也有期待。

报道的那天,跟着镇里的组织委员走过长长的村间小路,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汪洋村。站在村里的办公大厅,陌生的工作环境、听不懂的方言,心里的“期待感”顿时消失,萌生一丝丝退意。“终于盼来了,大学生好,我们村需要你!”顿时,心里暖流流过。“这是上面下派到我们村的大学生村官,有文化。”听着村干部们的夸奖,我感受到村里人对我的看重和期待,心里的害怕与局促不安在那一刻消失殆尽。我开始想着如何“扎根”基层,做一棵为村民时常“遮阴”的大树,而不是停留“片刻”的候鸟。“扎根”基层,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村民的信任如同是“扎根”的“沃土”。在基层,是工作,同样也是生活,对待村民要像家人一样,以“真心”换“信任”,那么“沃土”才会牢牢地培植自己扎根的“信念”。  

“不一般”的基层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初入基层工作,感觉基层工作很容易,和自己刚来时的认知相差甚远。一张张工作表格在自己的手上“轻而易举”完成,村干部难以处理的电脑操作问题在自己眼中却很简单,带着“学生稚嫩气”的我开始自负地认为自己完全适应基层。在疫情防控期间,当我信心满满敲开村民的大门进行宣传时才发现,自己背熟的“条文”村民理解不到位,而村民的“反馈”我听不懂。匆匆结束短暂的上户,“灰溜溜”地回去了。那刻我才明白,基层工作远没有想象的简单。接下来的日子,我主动跟着村干部入户开展疫情宣传工作,看到村干部与村民侃侃而谈,用自己的“解释”向村民作工作宣传,虽和官方政策发文“词句有差异”,但村民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那时的我不是大学生,而是在汲取知识的小学生,村干和村民都是我的老师,受益无穷。

在基层,学历带来的不仅是“光环”,也是“压力”。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在基层工作有时不但不起作用,还成了思想上的束缚。融入基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把村干部和村民当成“良师益友”,不断修炼基层硬功夫、真本事,遇到困难及时请教领导、同事、群众,只有不耻“下”问、不耻“多”问、不耻“细”问,才能真正渐入佳境,适应基层。

图片2.png

“成长中”的基层

初入基层的选调生们,如何适应基层生活是“扎根”基层的开始。记得我刚驻村时,洗澡是一个难题,由于村部淋浴设施不齐全,我特意买了一个洗澡盆,“享受”传统的盆浴。刚开始还会想念家里的浴室,后来也逐渐适应下来。在村里生活的这几个月,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也不会逃避,而是想办法去解决,也慢慢地变得成熟些了。

对于正处在基层的选调生的我们来说,更要锤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实践能力。我们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书本知识也能倒背如流,但基层工作能力是一片空白。只有理论但缺乏实践终究是“空中楼阁”,掌握的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群众问题也只能是“花拳绣腿”。只有多到服务群众最前沿、多到急难险重第一线、多到基层重大实践中,将理论结合实践,将群众的认可作为成绩,将失败当成财富,多做多学,才能真正掌握基层工作经验,锤炼工作本领,强大信念意志,在群众需要的时候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望江县赛口镇汪洋村书记助理 张晨先)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