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报考选调生前,我在网络上百度了一次又一次,看了一篇又一篇帖子,“选调生要在村里待多久”“选调生在村里主要从事什么工作”“选调生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吗?”……而满屏的回答都是“太累了”“很辛苦”。我承认我犹豫了,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幻想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会是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而不是这样“接地气”工作。但当我骑上电动车往返20公里的乡村路上时,一切好像都在悄然改变……
“疫苗热线”,打通绿色通道。2021年初,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思想上的误区,接种意愿不高,认为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存在侥幸心理;更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或者认为疫苗保护作用不大,打不打都一样。这些顾虑都转化为基层疫苗接种面临的重大考验,而我便接下了这份考卷。“小刘,这是疫苗接种宣传单页,你等会入户发放一下”“小刘,这个是我们村在籍人员名单,已经棚户改造搬出去的你一对一电话联系,确保无一错漏,还有等会录个音频,拿到居民广场上循环播放”。我点头答应,穿上志愿者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耐心的宣传疫苗接种有关事项,村民渐渐打消了疑虑,我也尝到了工作的“甜头”。面对厚厚的一本居民名册,我化身为“电话客服”,询问现住地址,征求接种意愿,找准不愿意接种的原因,整理归档……电话一个接一个,名册越来越薄,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也越来越强烈。疫苗接种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这是一个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而我的努力沟通宣传,让接种疫苗的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让理性走在偏见前列、让科学走在谣言前列,为构筑全民免疫屏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银龄安康”,筑牢健康堡垒。当下,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老年、儿童人口占比大,为提高老年人和儿童抵御意外风险能力,避免因意外伤害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负担,林业村党委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洽谈保费、报销比例等具体细节,为群众争取最大优惠。在正式办理前,我配合网格单元长,划分宣传区域,确定重点人群,“定点宣传+流动宣传”同轴共转,在人流量大的活动中心,拉横幅、设置宣传台,暖心服务、热心接待、耐心回答,针对距离村委会较远的村民组,我骑着电动车,带着音响,进行地毯式、拉网式宣传,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针对独居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逐个上门宣传,讲解参保要求、理赔流程,倡导他们严格按照自愿原则,遵循个人意愿。悉心登记,实惠为民,对照身份证号,认真填写,反复核对,为老年人和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减轻了家庭风险,夯实了安全屏障,筑牢了健康堡垒,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赞许。
“红领背包”,搭建干群桥梁。在林业村,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红领背包小分队,有惠民政策第一时间上传下达,遇到紧急情况冲锋第一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他们的工作宗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他们的工作日常,而我很荣幸能够加入这个群体。志愿者走家入户,宣传党的理论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增强村民爱党爱国意识;解读惠民政策,引导村民充分知晓国家的利民富民新政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小分队还经常性到村民意见多的地方,主动询问沟通,面对面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让问题不上交,矛盾不出村;定期摸排走访辖区残疾人,协助办理证件,落实“一人一档”,实施精准救助帮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对发生重大疾病或重大灾难的家庭,及时实施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服务,在节假日进行上门慰问,实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社会效果。红领背包小分队通过“敲响一扇门、同坐一条凳、面对面交流”,有效拉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红色引擎”组织基础,提高群众满意度。
我还是会说选调生活有压力,基层工作有难度,但每天骑着电动车来回20公里,在田间地头与村民打成一片,已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会继续在乡村一线发扬钉钉子精神,起而行之、勇挑重担,践行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党委书记助理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