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一株株茁壮的作物,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宿松县长铺镇精心打造“长情铺就”党建品牌,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和“枝叶关情”的初心,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路径,成功培育出以特色水果为亮眼名片,多种产业协同并进的蓬勃发展格局,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百果飘香,甜蜜事业促增收
长铺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形成了覆盖四季、品类丰富的特色水果产业带。铁寨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摇钱树”工程,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产业,统一技术标准、品牌和销售。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柑橘产业已成为该村重要的增收渠道,柑橘与黄桃种植形成规模效应,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柑橘的甘甜、黄桃的醇香,不仅甜在了消费者的舌尖,更甜进了果农的心坎里,真正成为了村民致富的“黄金果”。
在长铺社区,阳光玫瑰、巨峰等葡萄已成为闪亮的“甜蜜名片”,在党员种植示范户的带动下,科学化的种植管理,让这里的葡萄品质优异,党员干部“线上引流+线下展销”与“对外学习+对内动员”双线并举的助农销售模式,使得优质葡萄远销各地,串起了社区的“甜蜜产业链”。
与此同时,横山村充分依托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50亩的种植园年产值30万元,不仅成功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还成了电商直播间里的“金果果”。马塘村则创新引进红心火龙果等热带水果,通过大棚技术克服气候差异,成功落地生根,效益显著。各式特色水果在长铺镇的土地上竞相绽放,四季果香不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果盘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多元发展,特色产业焕新彩
产业的“特色”不止于水果,长铺镇积极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荆安村深耕“豆文化”,将传统的豆制品加工做大做强,发展豆条、豆腐、豆干等“荆”品系列豆制品,成功建成荆安豆文化产业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结合,使得小作坊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链转变,成为了备受市场青睐的“荆安味道”。
通过错季种植、立体栽培等方式,长铺社区的“棚膜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除了夏季的西瓜、葡萄、冬季的草莓,社区大棚种植的羊肚菌更是餐桌上的珍馐,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的同时,“一亩地多份收入”也得到实现。横山村的油茶林、桃源村的绿茶林,既绿了荒山,改善了生态,又产出了优质的山茶油与白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聚力赋能谱新篇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强大支撑。长铺镇党委始终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使农民富在产业链上。镇党委牵头抓总,各村(社区)党支部具体落实,大力实施“双培养”计划,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本土致富人,把产业带头人发展为党员。同时结合党员分类管理工作,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员示范户+普通农户”等模式,开展技术帮扶、市场对接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政策引导、技术培训、品牌打造、助农帮销、市场开拓……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和“护航员”。正是这抹鲜艳的“党旗红”,引领长铺镇的特色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如今的长铺镇,四季有果摘,村村有特色,户户有奔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长铺镇将继续高擎党建引领的旗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王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