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时政要闻 >> 县区传真 >> 宿松县

【宿松选调生风采】解锁基层工作的三重密码

站在村口的竹林下,望着蜿蜒的山脉融进暮色,驻村1年多的时光如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闪回。从初来乍到的忐忑不安,到如今村民亲切唤我“小汪主任”的熟稔自然,这场“身入”基层与“心到”群众的双向奔赴,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基层工作的本真底色。 

褪去书卷气,读懂乡土音 

初到玉屏村,精心准备的调研问卷在村民的方言土语前没了“用武之地”。老支书一句“办公室的椅子烫屁股哩”的玩笑,点醒了沉在书面材料里的我。从那以后,我夹着笔记本走家串户,直到第三周,在蒋婶家的灶台边跟着择菜时,才真正听懂“今年玉米价跌得凶”的抱怨背后,藏着村民对农产品产业升级的迫切渴盼。 

当整洁的笔记本换成沾着泥土的《民情日志》,笔挺的西装革履换成耐穿的胶鞋,我才恍然明白,基层这本厚重的“大书”,唯有靠脚步丈量才能读透。就像调解虞家与邻居的用水纠纷时,跟着村主任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理儿劝和,比生硬的法律条文更能走进人心。 

节令映初心,烟火见温情 

七月流火,胸前的党员徽章格外耀眼。85岁的老党员虞大爷,摩挲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缓缓讲述年轻时入党的故事。他颤巍巍捧出的党员证里,夹着一张1956年的黑白照片,让“共产党员”四个字跨越时空,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建军节那天走访87岁的退役老兵虞老,总能在他褪色的军装照前,接过用行军壶装着的野山茶。临走时,看着虞老珍藏多年、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修建总队”的信纸文件,才发觉这些红色记忆,正是村里最珍贵的精神底片。 

寒露过后的饺子宴,是村里最热闹的场景。和面、剁馅、擀皮,大娘们手把手教我包出饱满的元宝饺。热气蒸腾间,听老人们念叨着重阳登高的旧俗,我趁机记下村东头独居老人需要加装扶手的需求。腊八清晨,村委院里的铁锅同时沸腾,桂圆、红枣在米粥里翻滚,80岁的五保户朱奶奶尝了一口粥,忽然红了眼眶:“这甜味,跟以前家里熬得一个样。”原来,节庆炊烟里升腾的,正是中国乡村最绵长、最暖心的烟火气。 

办好解琐事,俯身见真章 

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家长里短的琐事中藏着“大学问”。每逢周末送村委隔壁的马婶去县里给儿子陪读,她总执意塞来一筐土鸡蛋,推让间我忽然懂得:群众最怕的不是“脸难看”,而是“脸好看、事难办”的虚浮。 

汛期过后组织危房排查,当发现蒋家土墙裂开缝隙的那一刻,心头的惊悸让我对“时时放心不下”有了切肤之痛。如今,我的手机里存着247户村民的详细信息,微信运动步数常年稳居榜首,这些数字,丈量的正是“心到”群众的距离。 

驻村以来,从秋收的忙碌到春耕的期许,我触摸着土地的心跳;在村民的红白喜事里,我感知着生命的温度。渐渐明白,只有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只有卷起裤腿下田,才能真正接通乡土的地气。 

基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它教给我的最重要一课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老支书把磨得锃亮的村部铜钥匙交到我手上,笑着说“村部就是你家”时,我知道,这场始于“身入”的驻村旅程,终将以“心到”抵达最温暖的彼岸。(汪亮召)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