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二郎镇党委将作风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先手棋”,通过学访互促、查改同步、严管强治、民生至上四维发力,把作风提升成效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服务群众需求的实际行动,以优良作风夯实治理根基,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访互促筑基石,干群同心聚合力。把学习教育贯穿作风建设全过程,坚持 “专题学习 + 案例研讨 + 开门纳谏” 模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13次专题学习,聚焦纪律条例、典型案例等内容深学细悟;各支部依托 “三会一课” 举办89场学习研讨,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谈体会、找差距。推行 “三学三访” 机制,打破 “关起门来搞教育” 的局限,干部带头学政策、访民情,将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累计走访群众超 1000 户;党员跟进学方法、访需求,收集各类诉求 237 条;群众参与学案例、访建议,举办板凳会 38 场。组建 104 名党员参与的网格 “学习先锋队”,在茯苓村生产线扩建、学仕路建设等项目中设立 “教育实践岗”,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创新 “方言微课堂”“田间板凳课” 等特色宣讲形式,开展 63 场宣讲活动,覆盖群众 8000 余人次,让学习教育既接 “地气” 又聚 “人气”。
查改同步溯本源,广纳良言定方向。构建 “学习对标 — 问题溯源 — 多方核验”的查摆体系,推动问题查摆从“被动认领”向“主动检视”转变。对照作风建设相关要求,镇村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自查,班子梳理出10个突出问题,村级排查出23个具体问题,党员干部个人查摆问题超1200条。注重开门查摆,通过公示栏、村民群等渠道公开问题清单,邀请 “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等组团进行 “现场考问”,收集改进建议45条,其中28条被纳入问题清单。建立 “动态更新” 机制,结合日常工作、群众反馈等情况,对问题清单进行实时调整完善,确保问题查摆全面精准、不走过场。
严管强治提效能,建章立制固成效。打造“靶向整改 — 晾晒监督 — 回头看验效”的整改闭环,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问题解决。针对查摆出来的33个突出问题,构建“党委书记带头抓总、班子成员包联推进、职能部门落地见效”的三级整改体系,实施专班负责制压茬推进。建立“整改晾晒制”,定期在公示栏、村民群公开整改进度,接受群众监督,村级23个问题平均整改时限缩短至15天,较原流程提速 40%。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整改滞后的 5 个问题挂“红牌”督办,由班子成员包联整改,推动4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注重建章立制,修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镇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镇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精简《村级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减轻村级工作负担,让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出台《关于成立二郎镇社会救助综合评定评议小组的通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推动将整改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制度规范,形成 “学习 — 查摆 — 整改 — 评议 — 提升” 的完整链条,推动作风建设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
民生至上破难题,治理有为暖民心。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推动整改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通过人大代表座谈会、意见箱、村民群等多种渠道,收集群众关于居住环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诉求,精准对接需求推动项目落地。促成260万元农产品仓储加工项目建成投用,解决农产品存储难题;推动8000万元110kV 变电所开工建设,缓解用电紧张问题;茯苓村新增生产线1条,提供就业岗位20个;三冲村开设“放心家政”技能培训班,帮助58名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实行“完成一项、评议一项”机制,对 2024 年镇级民生实事清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测评,满意度达 99%。建立“百姓观察员”制度,对作风建设成效进行定期评议,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以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群众认可。(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