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时政要闻 >> 县区传真 >> 宿松县

宿松县:盘活“红色家底” 擦亮党员教育“红色名片”

近年来,宿松县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在阵地建设、教材开发、学用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盘活“红色家底”、擦亮“红色名片”,为党员教育铸魂立根赋能。

  

  突出阵地建设,绘制“红色地图”,让党员教育“有处可去”。立足县内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创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档案库和数据库,分门别类摸清“家底”,共摸排红色资源43处。整合县委组织部、县文旅体局、县委史志办等单位力量,对县内红色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投入资金对县烈士陵园、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驻地旧址、红二十七军纪念馆等7处纪念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丰富展陈。按照“串珠成链、聚线成面”的发展思路,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串点成线,重点打造“徐文藻烈士陵园——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等3条红色研学路线,让党员教育培训有处可去、有地可讲。发挥党校“阵地”和“熔炉”作用,挖掘各地红色资源和产业发展较好、交通便利的阵地作为现场教学点,构建多条结构合理、要素齐全的参观践学路线,把红色资源融入党员教育“主阵地”中,让红色教育持续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2025年,命名北浴乡罗汉山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等24个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深耕教材开发,构筑“精神宝库”,让党员教育“有课可上”。编发红色教育读本。立足大别山精神,深挖红色基因内核,组织县委党校、县委史志室等单位精干力量系统研究红色历史,搜集准确详实的红色史料,围绕革命先烈、革命遗址、英雄事迹,精心编写《中共宿松党史一卷》《中共宿松党史二卷》等红色书籍,开发《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逻辑演进和历史启示》《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等红色精品课程,为全县党员教育培训提供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本土教材”。打造红色文艺作品。将红色文化与黄梅戏、文南词等戏曲艺术形式充分融合,创作大型红色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和文南词《映山红》等剧目。其中《浴血罗汉尖》讲述了以红军游击队朱赛英为首的七名女交通员,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掩护红军作战、救护红军伤病员、递送情报、后勤支援等战斗的真实故事,吸引线上线下10余万人次观看。拍摄红色题材电教片。充分发挥党员教育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优势,联合相关单位,依托专业力量支撑,先后摄制《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思恩洞》等党员教育电视片7部,用实地拍摄、先辈回顾、专家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宿松红色历史,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去年,《江波映忠魂》入选全省精品微党课。

  

  推动学用融合,彰显“党课魅力”,让党员教育“有声有色”。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线上,依托先锋系列平台,通过开通专栏和视频号推送的形式,把本地红色故事作为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搬进“云课堂”,为全县广大党员提供时时处处在线学习。线下,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课开讲啦”“红色影视播放季”等活动,开展红色故事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四进”活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集中观看学习,切实把本地红色故事讲好用好。纳入各级各类培训。把红色教育纳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依托各级党校,采取讲授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形式,以党史专家讲、实地参观学、沉浸体验悟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突出学用转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红色治理季”等实践活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五色”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困难帮扶、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人次;结合党员分类管理工作,采取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推动在职党员深入基层、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鼓励党员在急难险重一线迎接考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全县1800余个基层党组织,3万余名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一线、志愿服务等活动中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