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

政务

首页 >> 时政要闻 >> 县区传真 >> 宿松县

宿松县:用好“红色家底”为党员教育铸魂立根

近年来,宿松县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打造“红色矩阵”、讲好“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动能”,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着力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立足资源禀赋,建强“红色矩阵”。坚持系统谋划、分级建设,对全县革命旧址进行全面摸排梳理,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工作要求,对红色遗址进行修缮保护,修复卡子门、地下交通联络站、山林医院遗址等革命遗址,建成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艺术浮雕、动态投影、高科技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建设红二十七军纪念馆和纪念广场,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根据宿松县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整合红色资源集群,按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徐文藻烈士陵园——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等红色研学旅游线路3条,建设涵盖革命先烈、英雄群体的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23个,织就多维度多层次县域“红色版图”。同时,发挥党校“阵地”和“熔炉”作用,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主体班次教学的“必修课”,常态化组织学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通过体验“红色实境”、聆听“红色党课”、观看“红色电影”,让现场变课堂、故事变教材、讲解变互动,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今年以来,依托红色教育阵地开展“沉浸式”教育实践活动200余次,覆盖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

聚焦精神传承,讲好“红色故事”。把红色教学课件开发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点,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党员提供“精神食粮”。统筹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文旅体局、县住建局等部门力量,系统梳理红色历史脉络,通过翻阅党史资料、研读革命先辈回忆录、探访革命烈士后代和走访当地群众等方式,深挖本土红色故事,编撰《中共宿松党史一卷》《中共宿松党史二卷》《松涛》等红色教育读本;摄制《思恩洞》《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徐文澡:用生命捍卫信念》等微党课5部,将红色故事“可视化”;以革命烈士朱赛英事迹为原型,打造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在全省各地巡回展演32场,吸引5万余名党员群众观看。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通过个人自荐、部门推荐和点名邀请等方式,从烈士后代、党校教师、老党员、离任村干等群体中选聘专兼职讲解员,组建红色宣讲团,分类分批赴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感悟峥嵘岁月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00余场次,听众6000余人次,真正让红色历史“活起来”、革命精神“传起来”。

突出学用转化,激活“红色动能”。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将红色资源开发和强村富民产业一体谋划、融合推进,做大做强红色文旅文章。如趾凤乡以4A级景区白崖寨为依托,着力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开发红军鞋帽、搪瓷碗等文创商品,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北浴乡紧盯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旅游商品、乡村旅游内涵,搭建“住农家、赏民俗、游景点、品历史、逛田园、尝农味、体农事、购农特”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坚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根本导向,把红色教育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用群众的“满意指数”检验党员教育的“学习效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鼓励广大党员走进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采取面对面、一对一方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村情,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落实“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机制,54个县直部门入驻10个城市社区,3000余名党员深入社区报到,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文明创建、治安巡逻、普法宣传等活动,收集梳理社情民意1000余条,500余件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刘佩)


主办: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
承办:安庆市党员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安庆开放大学网络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Chrome、Firefox、Safari,在IPAD上可获最佳浏览效果。
Copyright 2024© 皖ICP备20005635号-1 皖公安备340811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