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松县破凉镇因地制宜,做足政策文章,打好“四带一自”组合拳,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合作社带动做强特色产业。全镇十个村(社区)均成立了股份制农民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成立于2012年的黄大村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60户贫困户加入共同经营生产,目前在全村已发展茶园2500亩,有茶叶冻库和茶叶加工厂各两座,季节性用工达8000人次,年均产干茶1.5万公斤以上,总产值700余万元,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与此不同的是,五谷村则充分利用村域平原优势,成立巨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梅墩坂片区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再生水稻,年订单种植水稻面积达2500亩,实现了水稻每亩1700斤的高产,将梅墩坂片区打造成了宿松粮仓;同时,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了220余户,年度固定用工30余人,灵活用工100余人,辐射带动了周边600余户农户脱贫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产业园区带动孵育新型农业。2020年初,破凉镇结合G50高速路口北移、G105国道改线等形成的区位优势,投资近400万,规划在破凉社区建设占地500亩左右的农业采摘产业园。2021年底,一期工程328亩用地建设已完工,葡萄、草莓、火龙果、柑橘、羊肚菌、雷竹等农产品作物全部投入栽培。其中草莓当年即实现了收获,亩均纯收益近2000元。产业园区自建设以来,已带动100余人次人均务工增收2500元。“下一步,产业园还会引进甜柿等更多农产品作物,同时会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着力将农业采摘产业园打造成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带动更多居民就业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的进展。”破凉社区总支书记余平发如是表示。
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利益联结体。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就业是民生之本。纺织服装是宿松县的传统产业,破凉镇紧邻宿松县工业园区,近年来通过主动承接园区产业转移,纺织服装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就业助力脱贫效果凸显。目前全镇有龙头企业主体7个,全部成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带动脱贫人数488人,其中纺织服装类企业的贡献均达一半以上。启航服饰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从事服装生产、贸易的纺织服装类企业,年产值500万元,目前该企业与50余人签订了就业帮扶协议,落实就业扶贫政策。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企业充分发挥了纺织服装行业的普适性特点,推行居家上班,为居家的妇女人群创造了可靠的收入来源,促使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能人大户带动推进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同奔小康路。”像刘海鹏一样的能人大户主体,2021年破凉镇全镇有9个,对桥村村民胡文虎亦是其一。说起胡文虎,当则离不开荸荠。十多年前,胡文虎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宿松县玉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罗汉松、桂花等苗木生意,获得了一笔比较可观的收入。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同时给在村留守的妇女、老人创造增收机会,胡文虎2019年开始种植荸荠。在破凉镇党委政府和对桥村“两委”的积极支持引导下,他从对桥村30余户农户手中流转了60亩闲置的耕田,种植从广西荔浦县引进的水果荸荠。“此类荸荠兼有蔬菜、水果及药用价值,市场行情良好,目前零售价在4-5元左右,批发价平均在2.5元,按一亩耕田的产量5000斤计算,除去每亩2000元的成本,60亩荸荠最少也能实现近60万元的纯收入。”据胡文虎介绍,自荸荠种植以来,每到下半年的收获季,来采荸荠的村民多达40余人,人均增收近3000元。
自种自养突出扶贫扶志。破凉镇是一个兼具平原、丘陵、山区地貌的乡镇,境内有车马河、且寄河、钓鱼台水库支流、黄大水库等河湖穿流而过,耕地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耕地稀少且分散,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分散性养鱼、养猪、养鸡、养鸭、养鹅、种茶等是传统。为让国家政策的“输血”有效转换成贫困户自身的“造血”,2021年,全镇共为797户自种自养达标户发放产业奖补33.076万元,居家自种自养达标户全部覆盖。位于黄大村黄屋组的黄奏华和黄奏旺是年逾花甲的哥弟两人,2020年初,黄奏华养了110只鸡,2020年底,除去成本,每只鸡还赚了10块钱,加上政府的产业奖补,纯收入近1600元。在黄奏华的带动下,2021年黄奏旺也加入了养鸡的行列,养150只鸡,当年实现增收近2000元。“虽然与外出务工相比,这点收入较少,但对于我们居家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益,后期我还要继续养鸡。”尝到甜头的黄奏旺一脸笑容。(朱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