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湖县从抓班子、强队伍、引人才、壮产业四个方面着手,强化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聚焦“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大学生回乡工程”。实施乡村振兴“大学生回乡工程”县委书记项目,通过择优选聘,上岗后备干部村均2.1名,平均年龄31.02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3.7%,有效破解了村级班子“人难选、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突出精准培育,通过理论“面对面”宣讲、工作“手把手”指导的方式,乡村干部“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带后备干部,帮助实岗锻炼。强化管理考核,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实施县级考核备案管理。落实待遇保障,比照村“两委”副职报酬标准发放报酬、购买保险、兑现发展集体经济奖励。拓宽成长空间,优先将符合条件的村级后备干部发展成为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支持返乡大学生自主发展产业或领办、参股集体产业。连续2年面向村干部招录乡镇事业编12人。
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开展村(社区)干部积分制管理。将全县1300余名村(社区)干部分为正职干部、副职干部、后备干部三大类,进行季度考核积分。坚持“百分制”量化,确保评有标准,按照“工作得分+测评得分+加减分”模式,根据所负责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坚持“全过程”管理,确保考有规范,每季度根据工作排名线性计分,年底开展乡镇党委和村民群众民主测评,合成计入村(社区)干部个人积分。坚持“导向化”驱动,确保干有动力,将村(社区)干部积分情况计入个人档案,与绩效报酬、评先评优、成长使用挂钩,绩效报酬根据年度积分考核等次上下浮动5个百分点。及时谈话提醒积分靠后的村(社区)干部,确因需要的及时调整人员。运用积分制考核排名结果,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2023年以来,先后有28人获评“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优秀村(社区)干部”等荣誉。
激活“头雁领航”正向效应,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导师帮带制”。为培育一批善治头雁、带富先锋,安排“老支书”“农专家”12人担任县级帮带导师,帮带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新任村党组织书记12人,指导年轻村党组织书记画蓝图、定举措,经验做法被《安徽组工信息》《安徽日报》刊发。新老结对搭平台,明确“六项帮带职责”,举行高规格导师聘任仪式,建立乡村振兴导师团2个、举办“导师论坛”2期,开展学习交流。实化举措搭舞台,重点打造乡村干部实训基地2个,组织帮带对象学习观摩28人次,为帮带村安排项目资金,探索跨村联带发展产业。着眼实效搭看台,定期跟踪了解帮带情况,组织帮带双方“背靠背”评议,运用评议结果,在“太湖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相关专栏,宣传帮带导师和帮带对象事迹2期,初步形成“你帮我学、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才引擎”驱动作用,实施“太商”返乡创业书记项目。2023年以来,实施“‘太商’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书记项目。健全常态化联系乡贤机制和“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到返乡“太商”企业走访调研67人次,帮助解决问题26个,召开座谈会和联谊会,开展营商环境、产业政策推介,成立上海、泉州人才工作站,举行迎春节“十个一”活动、光学与膜产业高峰论坛、“熙湖英才”创新创业服务月等活动,形成“全员抓引才、全员助创业”的浓厚氛围。摸底在外人才,建立“太商”信息库。全面摸排闲置资产资源,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整合项目资金进行盘活利用。建成创业示范园、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微型工业集聚区24个。2023年以来,外出拜访在外“太商”171次、对接招商引资线索221条、促成“太商”返乡创办企业93家,摸底拟返乡创业“太商”109人,盘活闲置资产资源51处,带动村集体增收,初步形成引回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景象。(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