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农家楼房依山而建,绿油油的茭白梯田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宽阔的柏油马路一头连着村庄,一头伸向山外。农家院落不时传出不同口音的交流声,茭白田里茭农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2023年,安徽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马畈村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建设和美乡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久久为功。在多年的实践中,马畈村依托资源禀赋走出独具特色的和美乡村之路。
高山茭白长成当家产业
马畈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开门便是山、出行便是岭”,山多田地少,生态环境好,是“国家级生态村”。向不到全村面积16%的耕地要更多的效益,一直是马畈村人的不懈追求。如今全村千余亩水田都种上了高山茭白,茭白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获评茭白产业省级“一村一品”村,茭白成了马畈村的当家产业。
“我们这里地处深山,海拔高,冷浸田多,过去田里种水稻,再怎么辛苦也很难填饱肚子。自从种上茭白,田里的收入年年增长。现在种茭白的技术成熟了,一亩茭白的产值是水稻的6倍以上。”今年50岁的村民刘亚见证了茭白的发展历史。
过去村民们种出来的水稻往往是“种一坡、收一锅”,家里人都不够吃,更别提卖钱了。穷则思变,如何向有限的田地要效益,马畈人尝试过种植西红柿、甘蓝、辣椒等蔬菜,效益均不好。后来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马畈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引进试种茭白取得成功。因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里的茭白清脆可口、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格外受欢迎。为实现规模化种植,政府通过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茭白,茭白种植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
村民李叶才以前在外地务工,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看到乡亲种茭白富了,也返乡利用家里6亩水田种起了茭白。李叶才算了一笔账:“如果每斤均价不低于2元,每亩茭白毛收入1万元没问题,除去肥料、种苗费用,每亩纯收入6000元左右,相当于一天的工资有两三百元,比在外打工划算。”
“如今,每逢茭白收获季节,村里的茭白通过合作社一车又一车地销往合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菜市场。”马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说,好的时候,一亩茭白能卖到1万元。随着茭白产业的发展壮大,全村茭白产业产值达到千万元,马畈村民富了起来,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村民们将这些新楼房亲切地称为“茭白楼”。
连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茭白,种性会逐渐退化,品质也会变差。为了科学发展茭白产业,村里茭白合作社不断进行品种更新,并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茭白“产学研推”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和远程教学点,引导农户科学选种留种,推广茭白标准化生产。“我们正在开展茭白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加工文创产品,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信茭白产业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刘伟自信地说。
清凉经济带来发展潜力
马畈村平均海拔900米,夏季平均气温25℃。“高山、高寒的特征,一度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现在却成了马畈村的发展优势。”刘伟说,“入夏以来,各地气温一路飙升,不少地方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我们这里海拔高,气候凉爽,迎来一批批全国各地的避暑游客。”
当地村民从“清凉气候”中看到商机,纷纷将自家空闲房屋改造成民宿或农家乐,接待避暑的游客。全村涌现民宿、农家乐40余家。每年夏季来避暑、疗养、度假的游客也逐年增多,高峰时段更是一房难求。“进入7月以来,天气渐渐变热,很多退休的城里老人就像候鸟一样飞来了,等城里不热了才回去。”刘伟说。
2017年,40岁的李叶龙,从浙江温州回到马畈村,请专业设计团队,历时3年,把自家祖宅改造成民宿,取名清溪行馆。“以前流行‘下海’,现在流行‘下乡’。”20多年商海打拼的经历,让李叶龙敏锐地感知:乡村,是一片可以继续追梦的广阔空间。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经营,李叶龙当选岳西县民宿协会的首任会长,他的“清溪行馆”也被评为安庆市唯一的全国甲级民宿。李叶龙认为,复兴乡村人文生活,是和美乡村建设中彰显徽风皖韵的内在要求。
如何引导更多农户发展民宿,形成民宿集群效应。一直是刘伟思考的问题。村民们辛辛苦苦靠种茭白致富,纷纷盖起“茭白楼”。但茭白种植有季节性,农闲时,村里劳动力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不到户籍人口的一半,因此留下大量闲置农房。刘伟觉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浪费。经过多次外出考察,专家论证,马畈村探索出“一宅两院”的民宿发展模式,就是一户农宅,两个院落,一楼农户自己住,二楼改造为民宿给客人住,两个院落互不干扰。
随着“一宅两院”的建成,村民刘兰英家的生活随之发生巨变,每年至少多了两笔收入:一笔是民宿补贴资金,每平方米补贴15元;一笔是营业额的分红,占总数的20%。两笔收入加起来,一年有3万多元,另外加上给游客做饭,还能赚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像刘兰英一样,首批7户参与“一宅两院”改造的村民,生活也都迎来新的变化。刘伟算了一笔账:自2022年底以来,“一宅两院”综合营业收入6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十几万元。村民尝到了甜头,“一宅两院”在马畈村已成燎原之势,这一模式还获得省里的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环境优美提高幸福指数
前不久,从山东来这里旅游的樊先生一家3口,坐在民宿二楼阳台上看风景。“出门是农家体验,进屋仿佛回到城市,楼下就是盆景院落,远望是农田青山,这里的田园风光确实让人流连忘返。”樊先生称赞道。
环境美是和美乡村的基础要求。马畈村对村庄环境、道路水电、文化场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不断进行提升改造。他们抓住“大石关”旅游发展机遇,按照“马畈—石关”一体化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图”,全域提升人居环境,修建旅游环线交通基础设施,将马畈村与附近的国家体训基地、金钱松大道、大别山滑雪乐园、鹭鸶河等重要网红打卡点串联成片。
为丰富旅游业态,马畈村逐步将农田打造成观光农业,建成15亩茭白田套养甲鱼基地,把村庄旁边的矮山坡改造成休闲公园,在茭白田间建设观景亭,在沿河两岸修建健康步道。“有了这些设施,村民和游客就有了更多游玩的空间。我们的目标是将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乡村变景区。”刘伟说。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也给当地村民的生活观念带来变化。“干净卫生是游客住宿的第一要求,这倒逼我们一定要把环境卫生搞好,厕所必须改造成水冲式,屋里屋外家具、生活资料要摆放整齐。”石关乡宣传委员范勇说,虽然地处深山,但每个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花,建设花园式庭院,力求让每位游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都很厚道,一入住,我们就和户主像一家人,一起到菜园里摘菜,一起烧饭,一起谈天说地。”今年伏天一到,武汉客人刘先生就邀上亲戚朋友到马畈村住了两周,还计划着明年再来。(徐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