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西县石关乡象形村党支部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走生态路,打好“高海拔、抛荒地、传统路、缝隙活、农文旅”“五张牌”,做足土地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清晨,在岳西县石关乡象形村大棚蔬菜种植实验基地内,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正和村民们一起,对棚内种植的甘蓝进行浇水、除草。象形村位于岳西县城以北21公里,平均海拔847米,是典型的深山区,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从2022年开始,象形村“两委”围绕“康旅福地,淳美象形”的发展主题,发挥地域特征,因地制宜打造高山蔬菜核心产业,与企业合作,签订销售订单,在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群众也跟着尝到了甜头。
昔日的象形村是经济落后村,2017年之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穷则思变,村“两委”班子转换思路,在石关乡党委的支持下,坚持党建引领,盘活现有闲置资源和资产,特别是针对村内抛荒田地,由村里以流转土地的形式,进行抛荒治理,发展村集体产业。然而这项工作自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开始不同意的原因是,村民认为把地给了村里,没有给租金,不放心。第二觉得地给了村,最后就属于村里了,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岳西县石关乡象形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学安说。
为了能将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下去,象形村党支部一班人一方面到农户家走访,反复宣传政策规定,打消顾虑;另一方面带头参与干出实效,提振信心。2022年象形村对经济效益低的土地、撂荒地等进行了集中整合并流转,为实现规模连片耕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抛荒地60亩,种植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周期短、见效快、前景好的鲜食甜玉米,实现了土地资源价值化,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与此同时,象形村聚焦中药材传统产业,规划用地面积2756亩,打造象形村大别山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并积极帮助药农解决遇到的难题。村民李乾丰一家从事茯苓药材加工已经有30多年了,前些年,药材的保鲜储存问题一直困扰着李乾丰。
李乾丰说:“天气暖和的情况下,如果不做好保鲜工作,茯苓就容易腐烂,所以村里大力支持,建了一个保鲜库,解决了保鲜难题。”
2020年至2023年,象形村结合低效土地利用和治荒复耕政策,征用土地12亩建设中药材加工车间、保鲜冷库、晾晒场地,通过基地示范带动,以及统一提供种植服务、统一收购及销售的模式,使传统主打的中药材产业不断延续生机活力、放大效益。
为实现产业转型,推进生态修复,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象形村还立足“高海拔”,打造“清凉”产业;做好“缝隙活”,打造“新生”产业;丰富“农文旅”,打造“融合”产业。通过实施“高海拔、抛荒地、传统路、缝隙活、农文旅”“五张牌”战略,激活乡村热土,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增长,2022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70万元,被评选为2022年度岳西县村集体经济“十强村”,预计2023年有望突破80万元。
不仅如此,象形村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作用,以现任网格村干部为主,扎根乡村一线,走遍千家万户,把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以退休村干部为主,充分发挥网格内老党员“活户籍”“活档案”作用,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各类议事会、调解会,实现村庄长效治理。
行走在象形村的乡间沃野,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党建的引领下,象形村正一步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象形村党支部书记李永红说:“下一步,村‘两委’将继续加强村班子建设,持续调动党员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