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紧盯农村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狠抓阵地、内容、实践“三大要素”,推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打造“三个阵地”,让农村党员教育“接地气”。把阵地建设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育矩阵。建强“主阵地”。发挥市乡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利用18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6个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2个省市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等阵地,采取“依托上级调训、市级集中培训、乡镇兜底培训、村级拓展培训”的形式,以“万名党员进党校”为牵引,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专题讲座、主题党日等方式,抓实党员教育培训。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培训40余期,培训农村党员6000余人次。用好“教学点”。将红色资源作为党员教育“鲜活教材”,打造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五庙党小组等16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发3条红色研学线路,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厚植家国情怀。做优“微阵地”。针对流动党员、农村党员学习不便等问题,创新教育“云载体”,用好共产党员网、安徽先锋、安徽党员大课堂、远教站点等载体,以潜山先锋系列平台为支撑,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头雁话振兴”“先锋展播”“党务课堂”等专栏,推送政策解读、党务知识、特色做法等内容,引导党员在线“跟进学、交流学、分享学”。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活动,为农村党员播放《追风者》《万里归途》等红色影片,提升党性修养,筑牢信仰根基。
办好“三个课堂”,让农村党员教育“冒热气”。坚持守正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办好政治理论“必修课”。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首课,结合“党课开讲啦”“三会一课”等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去年以来,举办覆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18期,培训3000余人次。办好能力提升“专业课”。紧盯农村党员群众致富需求,围绕茶叶、瓜蒌、油茶等主导产业,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织种植养殖专家教授、致富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增强农村党员致富技能;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土地、合同和婚姻家庭等内容开展普法教育,专题讲解农村党员违规违纪案例,提升农村党员法律素养。办好晾晒比拼“竞技课”。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内容,采取集中培训+送学上门、定制课程+菜单选学、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分级分类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2期,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1100余人次。开展选派干部“乡村振兴有我”、村党组织书记“头雁话振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书记请你看现场”、“三看三比”等活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晒做法、谈体会、谋思路、亮实绩,推动互学互鉴、争先创优。
抓好“三项实践”,让农村党员教育“聚人气”。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员教育成效“试金石”,引导党员担当作为、奉献服务。分类管理“增活力”。印发《潜山市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将农村党员分为村内任职、居家发展、流动在外、老弱失能四类,围绕“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工作、参加党内活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激发农村党员争先创优。去年以来,全市1662名农村党员到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开展入户走访2230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846件。基层治理“出实招”。建立常态化民主评议党员管理机制,采取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等评定方式,树典型、立标杆,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对党员在产业发展、就业带动、扶危济困、矛盾调处、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予以加分、评先评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推深做实乡村夜话,利用“百姓议事点”“屋场会”“议事亭”“农家小院”等协商议事平台,将党员教育搬到群众家中、文化广场、田间地头,让乡村干部“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解决田地界线划定、路灯亮化、村组道路拓宽等一批难题。志愿服务“惠民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党员承诺践诺等,发动党员立足岗位实际、自身特长,开展理论宣讲、科技助农、隐患排查、困难帮扶等各类活动,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2024年以来,基层党员开展志愿服务6300余人次,认领“微心愿”900余个,解决群众身边难题63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