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禀赋,通过建强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动能,将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党性教材,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深耕红色沃土,绘亮红色图谱,让红色阵地“亮”起来。联合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部门,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烈士后代、公开征集等方式,发动各乡镇摸清本地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故居、重要事件遗址等红色资源,梳理摸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处,发掘革命遗址335处。整合各类红色项目资金,对全市红色基地、红色旧居等进行系统性修缮,同步编撰场馆简介与红色故事集,让党员就近可学、有地可教。以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馆、余大化故居、皖西工委办公旧址为核心,重点打造省级红色教育基地、安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红色现场教学点。立足资源分布与党员教育需求,精心设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将潜山烈士陵园、水吼岭战斗遗址、五庙党小组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连点成线,打造“峥嵘岁月 红源寻根”“红色星火 初心溯源”“孝义廉风 家国传承”“巍巍丰碑 使命接力”4条红色研学线路,让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底蕴。拍摄《红色沃土育新苗》《青春映红土 使命在脚下》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线路串联,构筑起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多元教育基地集群。今年来,各教学基地接待党员群众参观学习6万余人次。
创新活化表达,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燃”起来。编撰红色教材。围绕潜山党史事件、革命先烈、革命遗址,组织市委党校、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精干力量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编撰出版《中国共产党潜山地方史(第一卷、第二卷)》《潜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精神研究》等党史著作,分发至基层党组织。开发红色作品。将最新理论、党史故事与黄梅戏、大鼓书、三句半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创作黄梅戏舞台剧《新四军母亲》《皖山魂》、红色话本《余大化初心如磐》。其中《新四军母亲》讲述了英雄母亲陈桂珍,冒死救护红军伤病员、传递情报信件、站岗放哨、收藏军械等故事,先后开展公演130余场次,吸引10万名党员群众观看。采取实景拍摄、党史专家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摄制《9年时间,12任县委书记慷慨赴死:为革命流血何妨!》《追寻》等系列党史片,其中《皖西工委在潜山》入选全省精品微党课。培优红色师资。从革命烈士后代、抗战老兵、党校教师、场馆讲解员等群体中,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宣讲能力突出的人员,组建“红色讲师团”,推行“现场+体验+拓展+实训”模式,切实提升红色师资队伍理论素养和讲解技能。鼓励烈士后代结合家族珍藏讲述先辈故事,组织老党员在事件发生地分享亲历感悟,以真情实感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在青年党员中选拔培育志愿讲解员,让青春力量接续传承红色薪火。
推动学用相长,激活“红色动能”,让红色先锋“动”起来。赋能文旅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绿水青山、研学体验、旅游休闲、农副产品等元素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研学实践+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水吼村、马潭村、红光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沿旅游路线发展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竹木加工厂等产业,带动村强民富。官庄村以余大化故居、官庄烈士墓为依托,建立“食、住、游、购”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链,2024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部分农户通过销售农产品实现增收,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活力进一步释放。深化为民服务。在农村,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建立“党员中心户”,打造“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模式,推动党员参加政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防汛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600余个,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100余件。在城市,打造“潜心潜意”基层治理党建品牌,结合“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8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一线,开展政策宣讲、文明创建、纠纷调处、信息采集、森林防火等各类志愿服务,将暖心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助推惠企便民。锚定“工业强市”战略,建立“潜心办”企业服务日,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党员示范岗”、“局长坐班”、“营商环境体验员”,通过靠前服务、优化流程,让企业心无旁骛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