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坚持将党员教育制片工作作为新时代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在选题挖掘、内容创作、成果运用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精心打造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党员教育作品,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精准选题,把牢方向,让教育内容“接地气、有生气”。紧扣中心大局。始终将政治性作为党员教育片的根本属性,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核心主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定位选题方向。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将选题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同频共振,确保教育内容紧跟时代脉搏。深耕本地特色。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脉络,系统梳理水吼岭阻击战遗址、五庙党小组旧址等23处红色地标,提炼“皖西工委在潜山”“9年12位县委书记牺牲”等主题,重点打造《摇曳在请水寨的微光》《残夜明灯》等红色题材微视频,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瞄准基层关切。坚持镜头向下,建立“三级联动”选题调研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网络征集等方式,深入一线挖掘典型人物和鲜活案例。今年来,面向21个党委(工委)征集不同类别选题25个。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创新等领域,摄制《柔肩担道义 巾帼绽芳华》《“稻蛙共生”蹚出强村富民路》等作品,通过“小人物”展现“大情怀”,让教育内容更具烟火气、更贴近党员群众实际需求。
内容为王,匠心打磨,让教育作品“有质感、有温度”。协同联动聚合力。构建组织部门统筹、专业团队支撑、基层党组织参与的协同创作体系,整合宣传、党史、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资源,组建创作专班。建立季度创作研讨机制,通过脚本评审、样片观摩等活动,累计优化创作方案20余个,确保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形成“1+3+N”协同创作形式,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脚本打磨把好关。采用“谈经验、讲做法、聊感悟”等多叙事形式,拍摄前深入调研,通过实地采风、访谈主人公、查阅史料等方式,挖掘人物特质与故事内核。例如,在创作《小田并大田》时,团队多次赴黄铺村调研,与村干部、村民深入交流,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融入艺术化处理,让党建引领土地改革的实践鲜活呈现,确保故事有血有肉、人物立体真实。严审严校保质量。建立“三审三校”全流程把关机制,从严把控政治关、史实关、艺术关。邀请党史专家、纪检部门、主创团队联合审片,逐帧审查画面、台词、音效等细节,对用词不准、画面瑕疵、剪辑错位等问题逐一修正。重点作品实施“剧本推敲—拍摄跟组—后期精修”全过程跟踪,确保每部作品政治立场坚定、史实准确无误、艺术表现精湛。近年来,《皖西工委在潜山》《心路弯弯》等5部作品在省市观摩评比中获奖。
多维传播,学用结合,让教育成果“润心田、见实效”。线上矩阵拓广度。构建“云端课堂”传播体系,依托潜山先锋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党建电视栏目等平台,开设“先锋展播”“教育课件”“寻美潜山”等专栏,将优质教育片拆分为短视频进行云展播,方便党员群众随时点播学习。利用微信群、远教站点等载体,定期推送学习资源,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宣传一个、带动一片”的传播效应。线下阵地强实效。将教育片融入组织生活,建立“观前导学—观影研讨—观后实践”教学机制。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并开展交流研讨,在农村党员冬春训、干部培训班中设置影像教学板块,根据培训对象特点精选教育片,如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播放《接力》,在选派干部培训班播放《升旗村的“牛书记”》,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先进、学以致用。同时,利用远教广场、楼宇商圈电子屏等载体,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等活动,让教育片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学用转化见真章。依托“远教+基地+专家+农户”,推动教育成果向实践转化。在学用示范基地开设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电商直播实操课程,组织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党员群众将片中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对标教育片中的榜样,深入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办理实事700余件,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谢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