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远程教育“宣传、教育、服务”三大功能,在夯实阵地根基、创新资源开发、抓实学用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远程教育工作质效,让党员教育在基层“落地开花”。
聚焦建管并重,在“强基”上下功夫,增强远程教育“保障力”。夯实阵地建设。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作为巩固提升党员教育的主阵地,按照“应建尽建、突出需求、功能实用、彰显特色”的思路,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活动室等场所,建成远教站点217个,远教广场18个,配备高清终端、交互式显示屏、直播设备。同时,紧跟技术迭代步伐,推动人工智能、VR与远程教育融合,建成“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式”实践教学基地,增强远程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强化队伍建设,按照“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工作原则,从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选调生中择优选配434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站点管理员,设立“AB”岗,结合党建工作推进会,围绕站点管理、设备维护等内容开展业务培训,有效提升站点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规范运维管理。制定出台潜山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暂行办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反馈制度》等系列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设备、管学习培训的工作机制。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红色影视播放季”活动为契机,对217个远教站点进行排查、检修,对存在播放故障的站点,第一时间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维修调试,为活动开展提供可靠、高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将远教站点与党群服务中心开放共享,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聚焦内容开发,在“提质”上求突破,焕发远程教育“生命力”。突出精品化选题,坚持内容为王,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制作《小田并大田》《“稻蛙共养”蹚出强村富民路》等精品党员教育片,集中展示全市组织工作中涌现的经验做法。注重系统化创作,按照“一重点选题一制作专班”模式,组建制片骨干、评审专家、制作团队三支队伍,在内容策划、脚本撰写、场景搭建等环节全过程参与、全内容审核、全流程把关。开发精品化教材,紧扣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每月制播一期《党的建设》电视节目,推介特色做法、典型经验、先进人物,为党员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围绕身边先进典型,摄制《志愿先锋 科普同行》《萤火之光》等榜样微视频,让广大党员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立足本地农业发展优势,会同安庆乡村振兴学院、岳西县等制作《水稻生产管理技术》《岳西翠兰手工制作》等52部农业科技片,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观看,助推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运用图文、音视频、“一图读懂”等形式,策划创作新媒体产品,先后制作《保护“地球之肾”尽享诗与远方》《注意,这些行为会影响公务员录用》等作品。探索“互联网+远程教育”,打造“微信平台+视频号+电视栏目+户外大屏+乡村大喇叭”宣教矩阵,开设“学精神 晒心得 谈感想”“看一线”“先锋展播”等专栏,方便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加油充电”。
聚焦学用相长,在“增效”上做文章,提升远程教育“服务力”。紧扣需求施训。将远程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组织党员群众观看病虫害防治、特色种植技术、矛盾调解技巧等课件,学习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提高党员干事创业本领。推行“支部+远教+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锦绣家园、逸品山庄石斛等远教学用示范基地32个,邀请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部门农业技术专家成立远教服务队,定期到各远教站点、示范基地开展技术辅导。中畈村古田农场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推行“远教+蚕桑产业”,建成1500平方米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提升服务实效。发挥远教站点“一站多能”作用,依托远教广场,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法治宣传、防诈宣传、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500余场次,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助力乡村振兴。延伸远教站点使用功能,邀请乡村推介官、驻村书记、选调生等群体,开展“电商助农”活动,通过“产品展示+专业讲解+示范操作”方式,详细介绍产品的生长环境、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推动羊肚菌、瓜蒌等优质农产品触“网”出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互联网思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