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发洪水老人被困河道中央 村书记果断跳下水施救》的视频火爆出圈,被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刊播,网友留言称赞“关键时刻党员就是顶得上” “基层干部的担当令人动容”。谈及救人时的想法,潜山市塔畈乡倪河村党支部书记倪林燕说:“我在村里当书记,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冲在一线。”
“我是党员我先上”,擦亮大战大考“先锋底色”。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在黄泥镇胜利村,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村党总支书记郝祥胜英勇救助八旬老人的事迹,被乡亲们啧啧称赞。事后,面对村民的称赞,郝祥胜朴实地说道:“当时啥也没想,就知道必须赶紧把人救上来。”
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市先后涌现了2例村支书英勇救人的感人事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奋战在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一线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缩影。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防汛救灾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和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临战心态、备战状态、应战姿态,在防汛抗洪救灾一线奋勇争先、挺膺担当,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堤坝。
“选人、铸魂、激励”,解锁队伍建设“担当密码”。
“出圈”的背后,得益于全市村干部队伍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力破解了村干部“选不准、不愿干、干不好、留不住”等难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市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选优配强、教育培训、激励关怀,着力锻造一支扎根基层、素质过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村干部队伍。一方面拓宽渠道“选”,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干部;另一方面多措并举“育”,建立“集中培训+导师帮带+实践提能”培育机制,通过县级示范培训、乡镇兜底培训,提升村干部履职本领和服务群众能力。
有奔头,才有干事的劲头。我市健全完善“激励关怀”机制,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评价好的村党组织书记,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同时拓宽村干部上升通道,健全从优秀村干部招聘乡镇公务员、“五方面人员”进班子的常态化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公务员4名、乡镇事业编制11名,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五方面人员”考录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头雁引领、群雁高飞”,汇聚乡村振兴“硬核力量”。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榜样就是一个标杆。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学习身边榜样”活动,邀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上台授课,推广兴村治社、强村富民等经验做法。注重挖掘本地村干部典型事迹,以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黄泥镇胜利村党总支书记郝祥胜,皖美村支书徐华发等先进事迹为题材,摄制《账本》《一片“兵心”为乡亲》等微视频,在先锋系列平台展播,激励引导村干部学有标杆、行有示范、做有方向。
在“头雁”的示范引领下,全市先后涌现出一批“硬核”村干部,如实行工厂化养蚕的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发展稻虾经济的桑树村党支部书记黄锡平、日夜排查隐患抗台风“杜苏芮”的天寺村党支部书记吴翠清、带领村“两委”成员为食用菌大棚遮阳网除冰清障的大水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刚……在抗旱保供的田野上,在防汛救灾的激流中,在产业振兴的车间里,处处跃动着村干部带头攻坚的身影。
在广袤的潜阳大地上,在现代化美好潜山建设进程中,广大村干部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用初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用担当推动着一域经济的发展,用实干书写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