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聚焦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禀赋,通过建强红色阵地、开发红色课程、培优红色队伍,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教育“生动教材”,推动党员教育夯基扩面、提质增效。
串点成线建强红色阵地,让党员教育“有形有感”。摸排全域性红色资源。立足本地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特点,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部门,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烈士后代、公开征集等方式,摸清本地区革命遗址、烈士故居、斗争旧址、红色文物等红色资源,按照不可移动、可移动红色物质资源等类别,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和数据库。目前,共梳理摸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处,发掘修复革命遗址335处。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运用VR、AR、油画、场景、投影、情景化雕塑、数字化展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皖西工委办公旧址、大别山·水吼革命事迹陈列展、水吼岭阻击战遗址、梅城起义纪念展等红色遗迹、遗址进行修缮维护开发,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红色实景观影、场景模拟研讨、图文视频解说等多种教学需求。绘制一体化教学线路。依托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馆、皖西工委办公旧址等,建成16个党性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红源潜山”寻迹游、“红色印迹”热血游、“红色精神”乡村游3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红色教育矩阵。2024年以来,共接待3万余名党员就近就便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守正创新开发红色课程,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编撰红色读本。聚焦本地先烈事迹、革命故事等珍贵史料,组建课题调研组,围绕红色人物、红色地标、红色事件、红色遗物4大类别,用贴近大众、通俗易读的方式编撰出版《潜山党史一卷、二卷》《红源潜山—潜山市革命历史影像》《潜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精神研究》等党史著作,分发至各基层党组织。开发视听课件。深挖红色资源禀赋,以梅城起义、9年12位县委书记英勇牺牲等主题主线,摄制微电影并集中展播;梳理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事迹,采取实景拍摄、党史专家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摄制《慷慨赴死君不悔 甘洒热血沃潜阳》《信仰之光》等20余部视频,让红色教育可视、可听、可感。创新主题党日载体,策划制作《红色沃土育新苗》《青春映红土 使命在脚下》系列视频,为基层党组织就近就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提供示范。丰富教育形式。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学方式,打造《红源潜山 薪火相传》《永远的忠魂》《余大化初心如磐》等教学课程13节。将红色文化与黄梅戏、大鼓书、三句半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根据革命烈士陈桂珍先进事迹,开发黄梅戏艺术党课《新四军母亲》,先后开展公演130余场次,吸引10万名党员群众观看;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百部微党课进基层”活动,通过观看红色影视、研讨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党爱国情怀。
专兼结合培优红色队伍,让党员教育“有人可讲”。组建红色宣讲队。采取公开招募、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和定向邀约等方式,注重从党员领导干部、党校讲师、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两优一先”代表、抗战老兵等群体中,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宣讲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充实红色师资智库。目前,各红色教学点现有专兼职讲解员60余人。培优红色讲解员。坚持“现场+体验+拓展+实训”模式,设置红色历史、党史国史、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课程,不定期邀请省市委党校专家开展专题辅导,提升讲解专业化水平;组织新讲解员跟随资深讲解员现场观摩,在“真刀真枪”演练中提升讲解的精准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打破地域局限,组织讲解员赴周边展馆研学,推动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奏响红色最强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分批组织宣讲团赴村(社区)、机关、“两企三新”、学校等地宣讲红色故事,筑牢党员信念根基。鼓励党员化身“红色主播”,用青春语态、网言网语讲述身边传承故事,实现从“小众共鸣”到“大众破圈”。建立“红色资源+教育实践”机制,将课堂延伸至改革攻坚前沿、乡村振兴现场,引导党员在破解发展难题、服务群众需求的实践中诠释红色担当。2024年以来,开展政策宣讲、隐患排查、纠纷调处、就业指导等志愿服务7000余次,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