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立足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员教育与信息同步、网络接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宣传、教育、服务”功能作用,在巩固教育阵地、丰富内容供给、抓实学用结合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远程教育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发展。
规范平台建设,提升阵地“硬核力”,打造“一站式”教育阵地。强化阵地建设。坚持将远程教育站点作为拓宽全市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有场地、有设备、有制度、有公告、有记录”的标准建设远教终端站点,依托党员活动室、村级会议室,配备电视机、机顶盒、网络线路,建成各基层党组织终端站点217个,远教广场18个。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党组织将站点拓展到红色驿站、党群服务站,向非公企业和新兴领域延伸,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远程教育立体矩阵。 规范站点管理。修订完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制度》《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办法》《“先锋在线”工作站管理员职责》等系列规章制度,常态化做好站点管理、人员培训和监督指导工作,采取“月初提醒+月中调度+月末紧盯”的形式,定期对“安徽党员大课堂”学用情况进行抽查,对观看时长不达标等问题及时进行督促。聚焦队伍建设。健全站点管理员AB岗工作机制,加大日常排查力度,出现故障时及时联系电信、移动公司开展排查维修,确保党员日常教育活动有序开展。选拔政治理论素质好、文化水平高、能熟练操作系统的村“两委”干部、选调生等担任站点管理员,采取集中培训、远程辅导、现场模拟、线上研讨的形式,对站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问题处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打造一支素质好、业务精、责任心强的站点管理员队伍。
深化资源供给,增强内容“吸引力”,蓄积“一池子”源头活水。将远教站点作为党员理论学习的“加油站”,突出政治引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发展成果等5大主题,采取专家讲授、领题研讨、案例解析、沉浸观摩、情景模拟、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落实党员远程教育“必修课”制度,将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相结合,通过走访调研、民生面对面、座谈交流等途径,搜集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制定涵盖政治理论、基层党建、政策法规、农业生产经营、红色影视等内容的特色“菜单”,依托“潜山先锋”系列平台、微信工作群等载体及时推送,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送到基层一线。注重本土课件开发,用好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馆、余大化故居等红色资源“活教材”,借助社会化影视公司平台,精心策划创作《新四军母亲》《皖西工委在潜山》等党员教育片,依托远教站点、远教广场巡回展演。挖掘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等榜样事迹,打造《不忘初心担使命 乡村振兴谱新篇》《萤火之光》等微视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标杆、争先锋。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双招双引”等重点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典型经验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每月精心制作1期党员教育电视节目,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经常性教育提供鲜活教材。
抓实学用结合,激活发展“源动力”,拧紧“一股绳”干事合力。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和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开展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党课我来讲”、技术培训等活动,组织党员群众观看果树苗木嫁接技术、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等农技片,组建以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为主,土专家、田秀才为补充的远教队伍,通过“面对面”讲技术、“点对点”教方法,帮助农户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助力新技术新模式在一线转化生根。拓展远教站点使用功能,配齐网络直播设备,打造“远教直播间”,邀请网络主播开展助农直播活动,通过展示农特产品的生长环境、采摘现场、制作流程等场景吸引流量,推动石斛、羊肚菌、高山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触“网”出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挥远程教育站点便民利民功能,根据人口集聚度和群众实际需要点单播放,结合送戏下乡、欢趣村晚等惠民文化活动,制定个性化放映清单,并通过村广播、远教公示栏、村居微信群等发布播放预告,让党员群众在观影中感受榜样力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开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500余场次,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推动远教站点成为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先锋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