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坚持把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在师资、课程、阵地等方面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员教育体系,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打造“雁阵化”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协同教学力量。内选本土骨干。建立“择优入库、动态调整”机制,从党校教师、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技术人才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本土骨干,组建“8090宣讲团”“农技服务团”“助企帮帮团”“国防教育宣讲团”“银发讲师团”五大特色讲师团,形成覆盖理论教育、产业指导、红色传承等领域的专兼职师资库,现有入库教师70余人。外聘专家智库。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动态更新涵盖政治理论、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库,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担任特聘教授。建立“点单式”送教机制,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基层治理、双招双引等专题,开展专题辅导20余场次,推动党员教育既有“泥土味”又有“时代感”。实施结对培养。推行“1+N”导师帮带制度,由市委党校教师牵头,与乡镇党校讲师、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通过联合备课、课题共研、跟班学习等方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开展“教学大比武”“精品课擂台赛”等活动,评选优秀讲师20余名,形成“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
建强“品牌化”课程体系,打造本土特色教育品牌。深挖红色资源。系统梳理皖西革命根据地历史脉络,编撰《潜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精神研究》《红源潜山—潜山市革命历史影像》等本土教材,开发《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等多部系列红色精品课程,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创新“沉浸式党课”“情景微课堂”等教学形式,通过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遗迹、传唱红色歌曲,让党性教育可感可触。聚焦发展需求。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开发《科技赋能 铺就乡村振兴“新丝路”》《再生稻生产形势与栽培技术培训》《民宿接待与服务》等实务课程30余门。针对农村党员、机关党员、“两企三新”党员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对农村党员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开设“田间课堂”“夜间学堂”;对机关党员强化政策解读和执行力提升,举办“先锋讲堂”“业务擂台”;对流动党员推出“云端课程包”,确保教育培训精准对接需求。创优精品课程。建立“需求调研—课程开发—审核评估—推广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提升课程质量。同时,采取微党课、情景剧、黄梅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新四军母亲》《追寻》等舞台剧和微视频,摄制《小田并大田》《“摩托”女支书》等党员教育片30余部。
构建“特色化”教育阵地,织密全域联动教育网络。筑牢党校主阵地。构建以市委党校为中心的“1+N”党员教育矩阵,实现“市有主阵地、乡有特色班、村有微学堂”。推进市委党校标准化建设,打造多功能教室,建设党史党建、廉政教育展厅,教学承载能力提升至年均3000人次。实施乡镇党校提质工程,按照“六有”标准完成3个乡镇党校规范化建设,打造“家门口”教育阵地。深化“党校+基地”办学形式,在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设立现场教学点12个,推动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用好红色活阵地。对散落各乡镇的革命遗址、烈士故居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成16个党性教育基地,串联形成红色教育矩阵。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色书角”“党史长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流动课堂”,将教育阵地延伸至基层末梢。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散性广、时间不固定的特点,组建“红色讲师团”,通过“班前一刻钟”“驿站轻松学”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就业技能送学上门,让新就业群体党员思想解渴、知识解困。拓展云端新阵地。依托潜山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看一线”“党员教育月学习清单”等专栏,定期推送理论文章、政策解读、经验做法等内容,打造党员“掌上学习园地”;利用远教站点、远教广场等载体,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百部精品微党课进基层”“安徽党员大课堂”等展播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基层一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