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潜馨待才”品牌建设为抓手,做好“引才、育才、留才”文章,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聚焦发展需求,广开贤路“引”,让乡村人才“聚起来”。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广开引才门路。实行招考招录。通过“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方式公开招考,引导广大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三年来,累计接收选调生16名、招录乡镇公务员96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名,补充城乡规划、经济贸易、旅游管理等紧缺专业公务员90人,招聘8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加入党政储备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招引。坚持“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利用春节、中秋、端午等返乡节点,通过领导访乡贤、政策引乡贤等方式,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人才回引。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组织部长高校行”“局长带岗”“清凉夏夜 才聚天柱”等各类招聘活动,让人才引进触屏可及。向16个乡镇选派科技特派员176名,驻点服务水稻、油茶、蚕桑、茶叶、食用菌、蔬菜等本土特色产业。推动柔性引才。深化校地合作,与东北大学、安庆师范大学达成校地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人才储备、创新理论、科研成果等优势,加强乡村人才理论和实践能力,推动专家到乡村、人才到田地、技术到农户;与清华大学、中规院合作共建青年人才驿站、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围绕提能增效,精耕细作“育”,让乡村人才“强起来”。注重集中培训。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依托高校院所、市乡党校、乡村干部实训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专家服务团等阵地,采取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案例教学、座谈讨论、交流研讨等方式,2024年共举办产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子商务、卫生教育人才、民宿业主等各类专题培训班24期3268人次,提升乡土人才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为深化对标学习浙江经验,选派26名党员干部赴缙云、海曙等地开展沉浸式体悟实训。注重实践教学。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和本地知名企业组织负责人等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及时指导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评选出首批“乡村推介官”115名,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轮流到文旅项目招商、活动策划、电商直播、旅游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适岗锻炼,每人适岗历练时间不少于1个月,培育孵化农村党员电商人才、“乡村推介官”队伍。注重产教融合。依托农广校、天柱山旅游学校、工匠学院等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羊肚菌种植、稻虾共生、瓜蒌等主导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人才队伍。
释放满格诚意,倾心服务“留”,让乡村人才“驻下来”。优化服务保障。建成覆盖市乡村三级人才驿站5所、驻外人才工作站2个,升级改造人才公寓200套,贴心服务来潜求职、创业及研学人才。开通“5980”人才服务热线,“一站式”受理人才政策咨询等事项。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十个一”人才招引服务、“潜馨待才 圆梦归巢”“情系学子心 味传家乡情”等活动,提升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强化激励引导。选树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名师名医”“潜阳能工巧匠”,17人获评省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反响好的优秀乡土人才,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和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人选,加大从优秀村(社区)“两委”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近年来,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5名公务员,选拔3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政策支持,通过畅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创业项目评选、发放扶持资金等激励措施,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奔头。潜山先锋微信开设“新时代 新产业 新农人”“潜馨待才月悦享”“返乡创业 振兴乡村”专栏,宣传推介40余名优秀返乡创业典型、创业青年、电商达人,激励引导在外人才回故乡、建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