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坚持将红色资源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抓手,在绘亮红色图谱、讲好红色故事、拓展红色实践上聚力用劲,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绘亮红色图谱,让红色阵地“亮起来”,提升党员教育牵引力。坚持在挖掘、保存、开发、拓展上下功夫,联合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旅体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部门工作力量,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烈士后代、公开征集等方式,摸清本地区红色资源的数量门类、保管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截至目前,摸排梳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处,发掘修复革命遗址335处。以“一矩阵一图谱”为驱动,对市内红色遗存进行升级改造,综合运用油画、场景、投影、情景化雕塑、数字化等技术,打造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馆、皖西工委办公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16个,将凝固的历史细节故事再现为鲜活的党性教育,为党员干部提供新鲜有趣的党史学习教育、党建主题活动、革命场景复原等体验。今年来,市烈士陵园入选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皖西工委驻地旧址入选安徽省红色教育基地。精心编制“红色图谱”,将红色教育基地与现场教学点融合贯通,规划开发“红源潜山”寻迹游、“红色印迹”热血游、“红色精神”乡村游等3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通过瞻仰革命遗址、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多种形式,让党员干部在“眼观、耳听、歌颂、步行、心品、身历”中点燃红色激情,筑牢理想信念。2024年以来,吸引3万余名党员就近就便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教育“热起来”,提升党员教育感染力。注重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和价值阐释,联合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党校等单位,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档案等形式考究史实,把好红色故事的政治关和史实关。围绕潜山重大党史事件、重要革命遗址、重要人物,编撰出版《潜山党史一卷、二卷》《红源潜山—潜山市革命历史影像》《潜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精神研究》等党史著作,分发至各基层党组织。将红色文化与黄梅戏、大鼓书、三句半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加大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乡村力度,以革命烈士陈桂珍先进事迹为基础,组织开发大型黄梅戏“艺术党课”《新四军母亲》,先后开展公演130余场次,吸引10万名党员群众观看;另一方面采取实景拍摄、党史专家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摄制《9年时间,12任县委书记慷慨赴死:为革命流血何妨!》《皖西工委在潜山》《追寻》等系列党史片,推动红色资源活化为可视、可听的“精神食粮”。其中,《皖西工委在潜山》入选全省精品微党课。通过个人自荐、部门推荐和点名邀请等方式,从党史专家、烈士后代、党校教师、红色讲解员等群体中筛选政治素质好、宣讲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红色宣讲团,分批赴村(社区)、机关、“两企三新”、学校、军营等地宣讲红色故事,让党员干部在感悟峥嵘岁月中锤炼党性修养,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拓展红色实践,让红色动能“实起来”,提升党员教育影响力。全市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学用结合,从红色历史中培根铸魂提能。在农村,结合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目标,将红色教育与红色研学、特色产业等有机结合,以“红色”引领“古色”升值“绿色”。官庄镇创新推广“红色教育在馆内、军事训练在营地、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红色研学模式,有效避免同质化和产业单一化,去年以来吸引5000余名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水吼村、马潭村、红光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沿旅游路线发展特色餐饮、文创产品、精品民宿等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强民富。在城市,打造“潜心潜意”基层治理党建品牌,以“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践诺为载体,18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一线,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纠纷调处、信息采集、森林防火等各类志愿服务,变群众“问题清单”为“幸福账单”,释放为民服务“红色动能”。在惠企便民方面,聚焦“工业强市”战略,设立“潜心办”企业服务日,创建重点项目党员领办代办、“营商环境体验员”、“问题帮办 助企发展”机制,设置“党员示范岗”“志愿者服务”专岗、帮办代办服务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靠前服务、精简程序、优化流程、缩短时限,让企业“轻装上阵”,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